尹凡的谈话目标明确,语调充满激情,谈到目标的操作实施,让人听来很具体、很可行。节目播出后,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电视台接到不少群众电话,咨询有关情况,并表达对政府的希冀。
覃凤鸣很是高兴,在台里的会议上表扬说,这期访谈节目能做出这样的效果,当然是市里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有了明显的变化,但主持人尼丽的策划和采访以及摄影师和节目编辑制作也做出了积极贡献。尤其是尼丽的创意很好,以后大家应该像她一样具备进取和创造精神,这样我们的节目收视率就会提高,云云。
以前,尼丽为市领导做过不少访谈,包括前任市长史朝义,但是不知为何,她觉得这次做节目,自己的心情很有不同。往常做节目,她面对的官员几乎如同背书,言语词汇全部来自文件,没有个性特点,差不多就是把政府报告内容在这儿又宣布了一遍。尹凡谈同样的话题,并不过多注重口号宣传,因此语言不张扬,却信手举出很多他平时调研中获得的实例,夹叙夹议,如话家常,使谈话内容既有骨又有肉,既平实又有张力。这与他做过老师、写过材料也搞过学术有关:思维始终保持一条鲜明的逻辑线,用例证来阐释计划和目标,这就比一味地讲大话空话要引人入胜。正因为如此,在访谈过程中,尼丽和尹市长在交流上就有一种很顺畅的互动感觉,比照着提纲一问一答式的采访有意思得多。不光如此,尼丽还从与尹市长的交流中,发现他无论是知识还是精神的涵盖面实际上远远超出访谈的范围,尼丽想,这类经济话题的访谈节目相对来说还是枯燥的,倘若要是做文化类情感类节目,她与市长的交流会不会达到更加默契更加融通的程度呢?
台里的摄影师是位追求完美的人,他喜欢尽量把活做得漂亮一点,即使是新闻类片子,也想尽量琢磨出一点审美感觉来。这部访谈节目的片尾,他制作时采用了这样一段画面:夕阳下的阳河,水面倒映着绚烂的霞光,一男一女两个人的剪影被霞光映衬着,镜头越拉越远,直至看不清人的轮廓——这就很有点抒情诗的味道了。当然,这样的片尾是显然不适宜节目的内容而无法播出的,摄影师不过是为了满足一下自己的癖好。他把这个片尾私下里播放给尼丽看,说,你看,要是做这么个片尾,效果是不是会更好?
尼丽说,好什么呀,做谈话节目又不是做配乐诗朗诵,你搞这么花哨,与内容一点不般配嘛。
摄影师说,本来就是弄着好玩儿。跟你说实在的,我对于做新闻、做专访这类节目,已经有些烦了,我就是想什么时候做点带有艺术美、抒情美的东西,这回是自己做个实验而已。
尼丽突然想到,要是这部片子真的是一部配乐诗朗诵或配乐散文的话,里面两个人影便很像是一对情侣了。想到这一点,她脸暗自红了。她问摄影师:这个片尾……你打算留着?
我留着干嘛?既然有了正式版,这个带子还有啥用?给你看完了,我就要毁掉。
毁掉就不用了,你就送给我做个纪念吧。
以后,尼丽无事的时候,曾多次把这个片子找出来,躲在自己的闺房里观赏,同时还会加上一些浪漫的情色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