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计议当从长(1)

破局 作者:莫可


破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里面,充满着斗智斗勇的激烈和坚持道理的忍耐。而很多时候,或许就在你的眼前,有细小的利益显得唾手可得。但是,如果这样的利益对你的长期利益、关键利益有所损害的时候,那么,你是否应该三思而后行呢?

春秋时,吴王想要出兵攻打楚国,但不少大臣却认为时机不当,担心别的诸侯国会乘虚而入来攻打吴国。吴王为了止住大家的反对,便下命令说:“谁敢来劝阻我攻打楚国,我就处死谁,绝不赦免!”

大臣们虽然有反对意见也不敢发表了,只好在下面悄悄议论,为吴国的存亡而担忧。

在吴王的门客中有一位名叫少孺子的,他很想劝谏吴王,转达大臣们的意见,可是又不敢去触怒吴王,害怕自己白白送命而不能使吴王改变主意。

后来,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一大早,他就拿着一只弹弓,带了许多弹丸,在王宫后园的树林里转来转去,似乎在寻找打鸟的目标。直到露水把他的衣服都沾湿了,他才回去。

第二天清晨,他又是这样做。

到了第三天清晨,他的奇怪举动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见他一身都弄湿了,却还在那里转来转去,便大声喊他说:“你过来!为什么把衣服弄得这样湿呢?”

少孺子回答说:“我在打鸟啊,大王!”

吴王问他:“打着了吗?给我看看。”

少孺子说:“鸟虽然没打着,但我却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吴王一下子来了兴趣,忙问他:“什么事情呢?说给我听听。”

少孺子说:“我看到这园子里的树上有一只蝉,高高地栖居在树枝上,一边喝着露水,一边发出悦耳动听的蝉鸣。但这只蝉却不知道,一只螳螂正在它的身后。那螳螂弓着身子,屈着前腿,一心想去捕捉那只蝉。但这只螳螂却不知道,一只黄雀正在它的身后。那只黄雀伸长脖子,一心想去啄食那只螳螂。但这只黄雀却不知道,我的弹弓正对准了它,正要把它弹死呢!”

吴王听到这里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有意思,有意思!哈哈,真是一个想要吃掉一个啊!”

少孺子却接下去说:“蝉、螳螂和黄雀都是一心想得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及它们身后的祸患啊!”

听少孺子这样一说,吴王猛地一下醒悟过来:原来,他是在劝谏自己不要贸然出兵攻楚,以免被其他国家乘虚而入啊!想到这里,吴王对少孺子说:“好啊!你说得对。”于是便不再兴兵伐楚了。

这就是所谓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少孺子用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应全局整体思考的寓意。鼠目寸光和只追求眼前利益者难成大事,有句话说得好:你能看多远,你便能走多远。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已成为众所周知的成语。按理说,是没有什么可说的,但实际情况却远远不是这样。一旦利益在眼前,就往往把“黄雀”抛在脑后,甘心情愿地做那捕蝉的螳螂了。而那些一心追逐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祸患的例证更是随处可见。正所谓,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所以,当你觉得现在有利可图,有“蝉”可捕时,一定记得要回头看一看有没有伸长脖子的“黄雀”。

另一方面,如果眼前不是有利可图,或者采取某一行动会给你带来短暂的损失,那也不要为此而一味否决。很多时候,在短暂的损失背后,却有长远的利益可图。长远的利益、全局的利益一定要放在眼前利益之上的。历史上著名的触龙说赵太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话说赵太后刚刚执政,就遇上了一件很棘手的事:秦国向赵国大举进攻,赵国国力薄弱,难以抵挡,就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大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答应出兵。可是,赵太后特别喜欢这个小儿子,无论怎样都舍不得,秦国攻势又紧,这可怎么办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