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驿动的年代(1)

韩寒H档案 作者:王帆


14.所谓批判

2005年1月,一本号称“酷评80后”的书横空出世。韩寒、郭敬明、李傻傻、张悦然、春树等十位“80后”作家被挨个“骂”了个遍,这本书就是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十少年作家批判书》。关于对韩寒的批评,则是一篇名为《韩寒,一把破损的旧钥匙》的文章。

在《韩寒,一把破损的旧钥匙》一文里,作者用了比较规范化的文学批评语言对韩寒及其作品进行了较为尖锐的批评。作者从韩寒一向重视的语言开始切入,认为韩寒所谓的语言,在小说中特别是《三重门》中表现为“幽默像是在挤牙膏,处处都是生涩的痕迹”,而杂文则“尖锐也不免流于浮躁不安,缺少沉静中的巍然大气”。并且作者认为,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韩寒在对其仰慕的钱钟书李敖的语言进行模仿的时候缺失了丰厚的学识土壤和超然旷达的胸襟,是一种先天的缺陷。针对韩寒过分强调语言在小说中的作用,作者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事实上,语言从来就没有脱离过小说的叙事而单独存在过,语言也是小说叙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要看过韩寒的文字,我们会发现韩寒的语言观其实是一个非常狭隘的概念,那就是语言应该幽默有趣,而又犀利生动。这样的理解实际上仍然停留在小说语言的表意功能上,韩寒对语言的锻铸实际上延续了旧式文人在表意层面追求个人语言风格的传统,一个从古文汉赋、唐诗宋词中延绵不断的传统。但这只是一个文的传统,并非小说叙事的传统。

然后作者又说:

以《三重门》为例,除了语言的特色外,整部小说都是在用记流水账的笔法写林雨翔的高中生活。而后来的《像少年啦飞驰》不仅在叙事上杂乱无章,就连语言的特色也丧失殆尽。

韩寒的“小说”尽管像是小说,但却与每年出版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是名副其实的小说艺术之外的作品。这样的“小说”与其称之为小说,更不如称之为文章,而韩寒的《三重门》就正是一部写得并不是完全乏善可陈的长文章。

在文章的一开始,作者几乎全面否定了韩寒的作品及其关于写作的观点。

接下来,作者讲了韩寒自身存在的矛盾的一面,及“旧式文人与新新人类的分裂”。主要体现在其为了达到自己一向对小说语言的要求,不得不进行大量的阅读然而其在对外表态时却一再表示自己不怎么读书,同时视觉艺术、电影、赛车、摇滚这些消费时代所有的享乐因素都在他身上有所体现,而这与他的努力发生了某种分裂,当这种矛盾变的不可调和时,韩寒只能放弃原来的写作方式,选择赛车作为职业。

接着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说明他的最主要的观点“韩郎才尽”。

对于这一观点的论述,作者从2004年“80后”文学的爆发及韩寒的“失势”说起。作者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客观原因是爆发出来的“80后”文学是带有明显后现代特征的,与韩寒那种文人式的写作有着根本的不同,所以“昔日的‘精神教父’成为今日的众矢之的”。而主观原因则是韩寒对于个人言说方式的放弃。作者讲到,在“80后”发声越来越多,《三重门》失去一统天下的地位时,韩寒不但没有审时度势的自我转变,反而将自己以往几乎不可“侵犯”的言说发式也消磨殆尽。而个人言说方式的丧失,直接造成了韩寒的笔下羞涩,《毒》便是最直接的表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