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拾贝集110 “简化”与“今译”之辩

拾贝集 作者:周有光


北大教授苏培成先生来信说,媒体发表了一篇《季羡林老人谈国学》。全文如下:

昨天下午,去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老人精神健旺,妙语连珠,在谈及国学普及时,他说了一番意见:(1)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汉字起了巨大的作用,读古文必须读繁体字,中国文化的信息都在那里面。(2)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祖先用了几千年都没有感到不方便,为何到我们手里就抛弃了?追求效率不是简化字的理由。季先生着重谈到当年简化汉字时,把“皇后”的“后”与“以后”的“后”(繁体“後”)弄成一个所带来的遗憾。(3)古文今译是毁灭中华文化的方式,必须读原文,加注释即可。(4)振兴国学,必须从娃娃抓起。老人特别指出,给成人讲的国学与给娃娃讲的应该不同。得用心思编教材。

(报刊称此为“季四点”)

苏培成先生信中说他写了一篇《汉字简化是误入歧途吗?》,要点如下:(1)甲骨文中就有繁简之别。东汉《章帝千字又断简》中有“汉”字;居延汉简和敦煌汉简中有“书”字。简化字绝大多数开始使用于古代,书法家如王羲之经常写简化字。延续文化的功劳,简化字和繁体字大家有份。(2)《大学》开头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连用了五个简化的“后”字,《大学》没有“遗憾”。(3)简化字容易学,容易用,这是事实。季先生的一句话不能改变事实。(4)季先生反对“今译”,认为读古文必须读“原文”。《论语》的“原文”是用战国“古文”写成的,谁能阅读?为了方便阅读,后代改写成小篆、隶书、楷书。

周有光正在研究苏培成先生的文稿,此时来了一位杂志记者,也是来谈“季四点”的。周有光借此宣传了苏培成先生的论点:

问:读古书必须读“原文”吗?

答:《论语》原文是鲁国“古文”,“壁中书”在汉代已经无人认识。汉字的字体在历史上不断变化,历代都用当代字体改写古书,简化字是今天的当代字体。

问:读古书必须读“繁体字”吗?

答:《大学》一开头就有“简化字”,读古书不能不读“简化字”。

问:简化是“歧途”吗?

答:删繁就简,是汉字和一切文字的共同规律,规律即“正途”。我国公布的《语言文字法》是分辨“正途”与“歧途”的标准。

问:简化有什么好处?

答:小学教师公认,简化字好认,好写,在屏幕上显示清晰。

问:简化的效率不重要吗?

答:效率是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简化增进文字的效率,不可轻视。

问:拼音是“歧途”吗?

答:拼音帮助汉字,今天“人手一机”,打短信,离不开拼音。从“注音符号”到“汉语拼音”是汉语字母的发展“正途”。

问:古书“今译”,好不好?

答:一百年前,我3岁,在家学唐诗,朗朗上口,不懂意思。后来,7岁进小学,读古书。老师用“口头白话”翻译古文,使我们能读懂。到我进中学,课本上开始有“书面白话”。“口头白话”和“书面白话”都是“今译”。没有“今译”,古书无法读懂。“今译”是继承古代文化的必由之路。

《人民日报》副刊2009年4月6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