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孩子的生命之初(3)

父母的品格:决定孩子的一生 作者:(日)坂东真理子


“孩子哭的时候不理会他的要求”,父母应该旗帜鲜明地坚持这个原则。当孩子知道不停止哭闹就没人理会自己的时候,自然就会放弃这个战术。

孩子再大一点会流下懊悔的眼泪、感激的眼泪。有时,我们觉得这样的眼泪值得一流。不要用“男孩子不许哭”、“哭鼻虫讨人嫌”、“不准哭”等理由来抑制孩子的感情表达。

相反,有些女孩一遇事就哭鼻子。可父母觉得女孩子嘛,没办法啊。但是,如果女孩子养成爱哭习惯,长大成人后也会一直爱哭鼻子。社会上,很多男性都害怕女性的眼泪。有些人为了不让女部下哭闹,就放弃了对她们的必要的有效的培训,所以有不少人认为女部下不容易管理。

我也是个爱流泪的女人,经常被一些小事感动得热泪盈眶,觉得非常不好意思。请父母一定告诉孩子“眼泪不是女人的武器”,动不动就眼泪汪汪的女人会被同事看不起,更不会成为值得员工信赖的上司。

不被孩子的情绪左右

如果孩子为了得到什么而号啕大哭,而父母一边说“拜托,不要哭了”,一边马上满足孩子的要求的话,会使孩子失去耐心,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来讲毫无益处。

但是,孩子一直哭闹不停,不仅会打扰周围的人,还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所以有人认为,适当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引开他的注意力,其实也是一种育儿的智慧和技能。

孩子的哭闹,有时会弄得很多家长都想大哭一场。

但是,关键时刻请一定不要心慈手软。孩子们非常聪明,如果让他们发现只要号啕大哭家长就会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的行为就会不断升级。像大家听说过的“巴甫洛夫的狗”(条件反射实验)一样,在“哭=给”的公式不断被重复验证的过程中,条件反射将慢慢形成,那时候再要矫正就非常困难了。越给予,父母就越无法得到感谢,孩子也变得越任性,最后会变成一个谁也不喜欢的小孩。最糟的结果是:孩子会在心里认为“父母只不过是取悦孩子的人”。

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斯博克①(①本杰明·斯博克(Benjamin Spock, 1903~1998),美国儿科权威,医学博士。--编者注)博士的育儿书》曾经风靡一时,书中主张“要疼爱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有被关心、被呵护、被爱的自信”。受这本书的影响,很多在知识分子中产阶级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后来都成为嬉皮士和学潮运动的主流,他们中有很多人都不能顺利地融入社会。(我们不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斯博克博士,越南战争和当时的教育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