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原因,《奥巴马的书架》的写作计划突然跳入我的脑海里。
书店里陈列着很多关于奥巴马演讲的书,几乎都是解读英语的。只要是有关奥巴马的书就好卖。对于这样的跟风需要冷静地看待,究竟要不要写,我犹豫了。原因有三个:
1. 总统演讲通常和日本首相的演讲一样,都是用来做表面文章的,演讲中的语言和内容未必都是演讲者本人选择的。
2. 大部分演讲稿都由专人来写,缺乏原创性。专业人士写出的讲演稿一定是十分精练的美文,的确适合演讲,但演讲者必须要有提词机才能完成,这样就会缺乏即兴性和感情。
3. 因此,即使从实用角度来说,我也不会向日本的读者推荐。
但是这本书却不同,主题是“书架”,能够让读者感觉到奥巴马的心跳。
下面我要讲一下我个人的看法。片面的信息是无法信任的,必须观察事物的正反面。当我只有20多岁的时候,曾对比过尼克松总统的演讲和他被人偷录下来的对话,惊讶地发现两者之间的差距是如此之大。偷录下来的对话中不管内容是否有问题,但整体上是真实而充满感性和个人感情的。较多地使用了“give”和“get”等词,表达比较零散,但却非常实用。这也让我开始关注“give”和“get”的使用方法。
奥巴马的英语越零散就越能表达他个人的感受,“give”和“get”也就用得越多。
这本书的主题我非常喜欢,因为其中介绍的书籍对于有书虫之称的奥巴马的影响很大。他的性格、思考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奥巴马式英语,都源于这些书籍。他所使用的英语只提供了表面的信息(information),而他从书籍中汲取的知识更使我向往。
表面信息只是冰山一角。
用物理学知识来解释的话,表面的浮冰只占总冰量的9%(information),而下面的冰量却足足有91%(intelligence)。据我所知,历史上的名人没有哪位是不爱读书的。
不管是本书中引用的人物,还是奥巴马尊敬的历史人物,他们都饱览群书。
书籍可以打磨人性。用英语表达,就是“Books make you.”或“Books define you.”。我们可以用书籍来定义自己,因此每一次读书体验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好的书甚至会有损我们的人格(Bad books break you.),而好书却可以像镜子一样让我们自我反省。通过奥巴马的书架,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奥巴马。这让我兴奋、激动而又感到不安。因此,也许还会知道一些不该知道的事情。
在提笔之前,我给自己设定了三大战术:
1. 从奥巴马喜欢读的书籍中挑选30本,迅速读完英文原作。如果这样的话,大概需要数月的时间,而写作的时间至少2个月。通常情况下,这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我制定了“住酒店吃罐头”的基本战略。
2. 以世界文化社和风工房为中心组建特别编辑团队,请他们辅助我写解说部分。基本上由我一个人来写,但需要融合团队的力量。我会对所有内容负全责,如果有与事实不相符的地方,会在加印时修改。
3. 我不仅要预测奥巴马的未来,同时也要关注他的过去和现在。所以我要选择可以上网的酒店,把奥巴马的英语访谈(主要是福克斯、CNN、U-tube、谷歌上的英语节目)当做写作时的背景音乐来听。我还要关注奥巴马的读书体验对于电视和网络上的奥巴马式英语会有何影响,并追究其因果关系。
真没想到,为了写这本书,我会有如此的热情。把自己变成是奥巴马,这真是个强悍的写作战略。如果是奥巴马,会用这样的英语来表达吗?
“May I personalize it?”
如果将书名改成《我的奥巴马》会怎样呢?和奥巴马一样,我也是一个喜欢自我陶醉的人。我无法像新闻工作者一样冷静地描写人物。奥巴马是个美文家,他喜欢在自己的文字中陶醉。虽然他的文字没有三岛由纪夫写得那么华丽,但他们都是自我陶醉型的作家。为了写好这本书,看来我有必要“get behind his skin”(深入其肤),甚至把自己伪装(camouflage)成奥巴马。May I personalize it? 用奥巴马喜欢的语气去写作。
说了那么多,我还是赶紧动笔吧。先从潜入奥巴马体内开始。
平成21年3月16日
于浅草豪景酒店开始执笔(今天是个吉日哦)
松本道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