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风云塘马6(3)

风云塘马 作者:刘志庆


这三个小孩,女的约莫十二三岁,乃刘正福之女刘爱珍,年龄虽然小,个子挺高,看上去有十五六岁,脸盘儿大,头发纷披,两眼水灵灵,笑起来露出两排灿烂而又整齐的牙齿,她手里拿着几双鞋,眼中露出自豪的神色。

大一点的男孩十一二岁,乃刘正兴之子伙根,脖子挂着一双鞋,那双鞋特别大,从鞋型看当为一米八左右的人所用,他头发短,根根上竖,一双眼却长得十分机灵,眼珠不时地转动着,在石桌旁这儿摸摸,那儿碰碰。

另一个小孩则很小,二三岁左右,乃刘正法第二子明伢,刚刚会走路,依偎在其母身边,手里捏着一根线,线的另一端系着一吹足了气的鸡囊泡泡。

吕小妹拉开麻袋袋口,掏出几个绣花袋,众人围上争看起来,啧啧称奇,从他人手里传递一圈后,又回到她手上。她忽快忽慢地讲起来,那话语带有几分神秘,“我染了好几次色,找了好几种线,绣了好几天,才做了几个袋。”她把一只绣花袋放在阳光下翻转着,只见上面绣着花虫草鱼,云朵水纹,待翻到有字的一面时,她声音忽地高亢起来,“这是我看到住在我家的王科长的一个旧臂章上的字,便照着绣的,你们猜什么字?”

“这不是抗敌吗?”书林嫂不以为然地说道。

“呀,你也认得了。”吕小妹瞪大了眼睛。

“你别小看我们呀,我们天天学习呢!娘娘,你看,是不是抗敌?”

“对,是抗敌,”那位被称为娘娘的女子说道,“是抗敌,我不大会写字,却识得字,父亲是私塾先生,如果我是男的,肯定也读书作文了。”

“上面还有人,上面还有人,”伙根挤了进来,抢过绣花袋,点着上面绣着的一个拿着枪、俯冲着的战士,叫喊着。

“我这些绣花袋要送给罗、廖司令,他们对我们太好了,那些住在我们家里的科长呀,真好,除了打鬼子之外,还帮我们扫地,上门板,还教伙根这孩子识字,给我们讲抗日的道理,廖司令这么忙。还教伙根写字……”吕小妹满眼是感激之情,“他们保得一方平安,八月半,我们要好好慰劳慰劳他们。”她拿下挂在伙根脖子上的鞋子说道,“这一双送给罗司令的,罗司令的脚大,鞋也要做得大一些。”

“对,今天一大早,明伢他爹便去新店找朱呆子去了,现在朱呆子已杀了好几头猪了,正在门板上剁肉呢!”正法的妻子点了点明伢手中的鸡囊泡泡,“明伢他爹刚杀了一只老鸡。”

“这一双鞋是爱珍伢扎的,她还小,不大会做的,一听说,八月半送军鞋,便叫着要做,”正福的妻子拿着一双做工略显粗糙的鞋,“还好,这丫头居然不简单,扎的有板有眼。”

“不简单,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

“是呀,扎的真密,花了工夫的。”

“好,我那时还不会扎呢,只能剪剪鞋样。”

刘爱珍谦逊地笑着没说什么,一脸的自豪之色,心里却甜滋滋的。众人议论着,说笑着,不知蒋氏闻声而出,“玉英呀,她们都来了。”

那位被书林嫂称做“娘娘”的女子一扭头,见蒋氏询问,忙应道:“婆婆,你也起身了,”她忙迎上前,“还未来齐呢,东边的几个嫂子妹妹还未来呢!”

书林嫂也迎了上来,“太婆婆呀,我们在收集军鞋、军衣呢!”

刚来的三个女子忙着打招呼。

蒋氏走上来,因其岁数大,辈分高,加之身材修长,一下子成了众人的中心,“应该,应该,我也扎了几双,一道送给新四军,昨晚菱与藕也煮好了,”她朝崔玉英与书林嫂袁秀英看了看,“洪生、良超去哪儿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