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虽为妇人,然余发言,绝非为营救丈夫之私意。倘委员长之死,果足为国家造福,则余必首先劝其牺牲。惟目前处置西安叛变,若遽张挞伐之师,径施轰炸,不独使举国所拥戴领袖之生命,陷于危殆,即陕西数千万无辜良民,亦重罹兵燹之灾,且将使为国防而建设之国力,浪作牺牲。故为国家计,不得不吁请诸公妥觅和平解决之途径。愿诸公深信我决非朝夕萦怀于丈夫安全之妇人。今日此举,实抑制情绪,抓紧现实,乃以公民之资格,要求以最少之牺牲,为国家与民众解决此严重问题之症结。倘余夫或余个人之牺牲可以为国家造丝毫福利者,余必不假思索,力主牺牲。今日若遽用武力,确将危及委员长之生命,而国难严重如今日,在余心目中,在全国民众之想念中,委员长之安全,实与国家之生命有不可分离之联系,此余之所以主张必用和平方法以保证其安全也。诸公今日,一面尽可作阵地之配备,惟须力诫勿开枪,勿轰炸以启衅;而一面当乘此时机,努力营救委员长出险。倘和平已至万分绝望之时,再开始战争,亦未为晚。凡余对此大局之观察,以及余所贡献解决之方策,事后必能证实其不谬,深信诸公虽与我观感两歧,而态度之诚挚则同;余今自信所取态度之不误,必将竭全力以求我主张之实现,谩骂不足以慑服叛徒,更不足以解决现局,幸诸公深思之。”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内部意见分歧极大,有人极力主张武力解决。为了解救蒋介石,宋美龄初次显露锋芒,在国民党要员面前痛陈厉害,声泪俱下。蒋介石在其《西安事变半月记》中,称接到宋美龄“如子日内不回京,则必来与君共生死!”信后,“不禁泫然泪下”。
“为了国家大事,我一定要陪他(蒋介石)在一起,很多场合里能帮助做一些事。对私是给他精神上的安慰和信心,对公则是我们两人都在首都,能安定人心和军心。”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宋家人曾一度劝说宋美龄离开南京,但宋决定留下来和蒋介石坚持到最后。
“余与蒋公相守相勉,每日早晚总偕余并肩一起祷告、读经、默思,现在独对一幅笑容满面之遗照,闭目静祷,室内沉寂,耳际如闻謦欬,余感伊仍健在,并随时在我身旁。”
1975年蒋介石逝世,他们48年的婚姻画下了休止符。宋美龄远赴美国前写下了她对蒋介石的怀念,语意平淡而夫妻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