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节 洋务运动时代(2)

中国大形势 作者:高连奎


——甲午战败谁的失败?

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日渐颓微。甲午战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自信心丧失殆尽。清政府的独立财政也自此破产,开始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甲午一战,日本获得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白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的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地说:“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张领土的欲望。

历史学家往往将甲午战败看作是将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笔者对此有不同意见,我认为甲午战败的原因主要由清政府的轻敌及武器装备的落后两大原因。:

日本政府处心积虑发动战争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得到较快发展,封建武士道精神逐渐演变为军国主义,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侵略中国成为日本的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政治家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这一思想,对后来的伊藤博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的主流思想。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中国,第五期征服世界。”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军力不敌日本

清政府看到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已经不像鸦片战争时,洋人几艘炮舰就都应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飘飘然。又在与西方打交道的过程中,意识到西方人并无意吞并国土,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1891以后,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而此时的日本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日本在几十年中,前后实施了8次扩军。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军费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日本就像一架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与之相比,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弹丸小国的阶段,不以战争为意。2

洋务运动是谁的失败?

笔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不但不是洋务运动失败,反而是洋务运动阻挠者的失败,如果海军的军费用来添置或更新武器设备,中国在军事上怎么可能与日本有那么大的差距,可惜日本在发展军备的同时,中国的统治者却在修建皇家园林和忙着为自己做寿,洋务派并没有通过洋务运在政治上占得上风,以至于半路夭折,这才是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