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死是为了生而存在的

改变人生的哲学教室 作者:(日)小川仁志


“可是,不管你活多久,最后不还是难逃一死吗?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要强颜欢笑地活着,直到死亡的来临呢?”川口不解地问道。因为死亡是不可预测的。也就是说,就算我们知道自己早晚会死,但却不知道究竟什么时候会死。有的人超过了平均死亡年龄几十年还依旧精神矍铄。所以说一个人的寿命是无法预测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完全忘记死亡的恐惧,乐观地活着。因为无法预测,所以也不必整天想这个问题。

可是,也有一种情况会消除这种关于死亡的不可预测性。就像我们之前提到过的癌症晚期患者一样。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医生突然告诉你 “你的生命还剩下3个月”,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在那一瞬间,能够消除你对死亡恐惧的不可预测性完全消失,在随后的日子里,你都将陷入不安与恐惧的深渊之中。恐惧和愤怒会毫不留情地向你袭来,很快将你打垮,于是你不得不绝望地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著名的心理学专家伊丽莎白· 库布勒罗丝将人类的这种心理状态分为以下五种阶段:否认→愤怒→彷徨→沮丧→接受,这是一个人对死亡从拒绝到接受的整个过程的理论模型。也就是说,最后的 “接受”,并不是自愿的,而是在绝望的抗争之后所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可是即便如此,人类仍然拥有死亡之前最后的一段时间。那么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应该如何来度过这段最后的宝贵时光呢?

“这么说的话,我曾经看过一部叫做 《遗愿清单》(The Bucket List)的电影,非常不错。主人公们被告知只剩下 个月的生命,但他们并没有消极地去等待死亡,而是将自己全部想做的事都写在一张清单上。在余下的几个月里面,他们度过了人生中最充实的一段时间,最终毫无遗憾地死去。”爱看电影的平田继续说道:“还有一部作品值得一提。故事的内容设定基本相同,名字叫做 《没有我的日子》(My Life Without Me)。讲述的是一个罹患癌症的母亲,将自己在死之前要做的事情都记在一张纸上,然后将其逐一实现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年轻的母亲,所以故事的主题非常严肃,不过她最终还是完成了所有的心愿,最终坦然地面对死亡。”一讲到电影的东西,平田便有些停不下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