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年轻时曾经追随刘邦起事。他虽没有专门带兵打过仗,但一直作为谋臣策士,相伴在刘邦左右,凭着自己过人的智慧屡出奇计,解救刘邦于绝境,为汉朝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曾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对他的深谋大略大加赞赏,这一评价是一点都不为过的。当代学者、作家聂作平也评价说:“刘邦之所以胜出,项羽之所以败,全在于张良。如果没有张良也就没有后来的汉王朝400年江山,中国历史也会改写。张良以三寸舌为王者师,实乃中国历史的一代缔造者。”
张良的功劳虽然很大,但是他一直保持着低调的处世态度,从不刻意地炫耀自己。
刘邦在实现帝王梦后开始对重臣谋士进行论功行赏,功不可没的张良自然排在了首位,刘邦让他“择齐地三万户为食邑”。出乎意料的是,张良居然辞而不受。
张良的做法为众人所不能理解,有一位与张良关系不错的谋士对他劝说道:“先生追随皇上,出生入死,立功受赏当之无愧,先生不应辞而不受。”
张良回应说:“我家祖辈几代人辅佐韩国,秦灭韩时,我侥幸地存活下来,最终得报大仇,我的愿望已经满足了,我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我只求追随仙人遨游四方了。”
张良从此远离朝廷,不问政事,专习道家的导引之术,隐匿于秦岭这样荒野大山之中,做云游之士。
在此期间,张良身边的心腹曾非常不解地劝他说:“功名利禄,这是每个人穷尽毕生精力所渴望得到的,大人也曾是义气中人,就这样埋没了自己的才华,难道不是太可惜了吗?”
“正因我是义气中人,我才决定这样做的。”张良低声回应道,“我早年追随沛公,唯恐义不倾尽,智有所穷,所以,才甘愿穷尽智计,倾心协助沛公成就了一番事业。谋有其时,智有其废,如今天下已太平,我还能彰显其能吗?”
张良从此不再参与朝中之事。有一次,刘邦要废掉太子刘盈,大臣向他询问此事的解决之道,他默不作声地静坐了很长时间,最后只轻声答道:“皇上要这样做,自然有他的道理,我不便于做任何评定,我对太子向来比较敬重,但现在我不能帮太子出任何良策了。”
大臣们从他嘴里问不出什么,只好悻悻而去。
实际上,张良并非没有解决此事的方法,他只是觉得此事非同小可,纵使自己想帮助太子一把,恐怕会被皇上怪罪,引来一身麻烦,所以还是弃智为好。
后来,吕后亲自派人软硬兼施向张良寻求主意,张良才不得已告诉说,让吕后请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此四人一直很受刘邦崇敬,等到他们出山相助太子之时,刘邦才意识到太子已成气候,于是便取消了起初的打算。
事后,吕后派使者向张良表示谢意,张良却谦恭地说:“这都是皇后的高明之见,我并没起什么作用。请转奏皇后此事以后不要再提起了。”
吕后听完使者的回报,深有感慨地说:“我以前只是听说过他足智多谋,今天才领略到他非等闲之辈,不可小觑之。”
等到吕后专权后,张良表现得更加消极避世,再有群臣向他询问良策,他一盖避而不见,只是潜心修炼神仙之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对此记载说:“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吕后见张良迷恋于黄老学术,也就不再以他为心腹之患,反而更加敬重他了。后来,许多大臣或遭杀害或被贬斥,唯有张良得以幸免。
【事典启悟】
人,特别是年轻人,往往有一种强烈的、抑制不住的想要表现自己智高一筹的愿望,结果往往免不得会吃一些苦头。而真正聪明的人表面上看好像很愚笨,其实是在暂时隐藏自己的锋芒或才能,这样就避免引起他人过多的注意,不使他人把自己当做直接的、主要的竞争对手,暗中保全自我、强大自我。每个人应练就“含而不露、隐而不发”的功夫,在天下太平的时候隐藏自己的光辉,才能成就一番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