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功高震主,祸患将至

《止学》中的80个做人智慧 作者:伏建全


【原文】

势无常也,仁者勿恃。

【译义】

势力没有永恒的,仁德的人不会依靠它。

【释义】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势,有权势的人希望自己拥有更大的权势,但是不管一个人的地位有多高,势力有多大,权势终究会有消亡的时候,而人总是逃脱不了一死,如果凭借一时的势力就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乃至功高震主,离着祸患就不远了,所以才有“兵无常形,水无常势;仁者知之,用而不恃”的古训。

势卷

【事典】

纵观古代历史长河,那些跟随主子打天下、一起出生入死、战功累累的开国大臣们几乎没有几个能逃过被诛杀的宿命,而他们被杀的理由很简单:势力过大、功高震主、威胁到了帝位,让主子担心这些大臣会渐生谋反之心。

因势力过大以至于功高震主、惨遭杀害的典型要属韩信了。历史上的韩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数百年难见的帅才。他在对付项羽的战争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从暗度陈仓,到背水列阵,再到水淹龙且,四面楚歌,都是写进教科书里的经典战役,几乎每战都有神来之笔。

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西汉王朝,没有韩信,刘邦就不可能登上龙椅。但是,也正因为韩信太厉害了,当刘邦实现帝王的心愿之后,韩信的存在反倒让刘邦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虽然当初刘邦在封侯时曾经一本正经地对老天爷发过誓:“使河如带,泰山若砺”,意思是说,我永远不会剥夺你们的爵位,除非黄河变得像衣带那样窄,泰山变得像磨刀石那么小,但是当誓言与其个人利益产生冲突时,誓言也就变得一文不值了,做臣子的如果还一味相信这些誓言,就像相信“母猪也能够上树”一样幼稚可笑了。

然而韩信就是这样一个单纯幼稚的赤子迂夫,虽然上帝将万千“军事宠爱”集于他一身,但是在政治谋略上他却是不知人心险恶的白痴。

韩信手下的谋士蒯彻在项羽日暮途穷、尚未灭亡之前,就曾数次苦口婆心地对他劝说道:“不如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并用历史上忠臣遭杀戮的教训提醒他说:“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

然而,韩信对这些劝谏一概听不进去,他认为:“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背之不祥,虽死不易。”意思是说,我在项王那边不受重用,才来到汉王这边,汉王授给我上将军印,又封我最高军事首领,指挥千军万马纵横疆场,我的才能才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更何况汉王待我恩重如山,如果我做出对不起他的事,一定会遭到不好的报应。所以,我宁愿选择死也不会改变我的选择。

韩信的一片赤诚之心却也表现出了一介书生的迂腐,最终这个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帅才却死于一妇人之手。

韩信的悲剧就在于他虽然志存高远,但把理想定在了不合适的位置上。他的理想是能被封王,却不知道这个王是最不好当的,这个“王”字正捅了汉王刘邦的肺管子。当刘邦正与项羽殊死交战时,韩信却给刘邦送来了求封齐王的书信。虽然他完全没有称帝的野心,只想在刘邦手下为王,以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不知道功高震主道理的他哪知会引起刘邦的疑心?刘邦本来就对异姓功臣称王怀有很大戒心,他一见韩信向他讨官要官,心想这还了得?于是,刘邦找出各种理由,逐渐解除了韩信的兵权,尔后又由齐王改封为楚王,后又借故降罪改封淮阴侯。

当时不懂进退之道的韩信搞不明白刘邦为什么会这样对待他,与以前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于是,当他由王被降为侯时,一直想称王的他一下被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给激怒了,以至于教唆他人一同谋反。韩信的幼稚就表现在自己手握重兵、形势十分有利的时候不动手,偏偏在兵权已失、形势对自己不利的时候又想起谋反,不懂时务的他怎么会有不败的道理?

与韩信同被后人称为“汉初三杰”的张良深知“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便“学辟谷,道引轻身”杜门不出,得以自保;萧何知道刘邦害怕他威望太高,就故意霸占百姓田产,弄得民怨沸腾以“自污”,也没有招致杀身之祸,唯有没有学到立身处世之道的韩信还凭借以往的势力恣意妄为,终未逃脱“功臣末路断头颅”的人生悲剧。

【事典启悟】

古代君臣之间根本没有什么交情可谈,谈的只有利益,臣子跟主子出生入死也好,同甘共苦也罢,当你的存在对他的权力造成威胁时,他一定会毫不顾及旧情、如草芥般的抛弃你,使你失去叛变的资本,以免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落到他人手中。因此古人很注意,不论任何时候,都要守住做臣子的本分,绝不可功高盖主,更不可依仗自己的势力飞扬跋扈,否则轻则招致他人忌恨,重则惹来杀身之祸。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