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
【译文】
追求私利的人很多而真正富有的人却很少,贤明的人出让自己的功劳,但他的名望却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释义】
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功利是人生大妄之一,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见到功利,就会奋不顾身地扑上去,绝不容别人分享。毫无疑问,这是自己总拿“第一名”的功利心在作怪。这种功利心是要不得的,“有难先由己当,有利先让人享”,才能减少祸患,加福添寿。
【事典】
范蠡不仅是谋略过人的军事家,治国有方的政治家,还是理财得道、富甲一方的成功商人。
他逃离越国移居齐国后,不问政事,与儿子共同经商,很快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大富翁。后来,他退回相印,将万贯家财全部遣散给了贫穷的知友与乡党,又决定远走他乡。其家人对他苦苦相劝:“有官不做,我们就不说什么了,可散尽家财实在不应该了。那是我们辛辛苦苦挣来的,不是占便宜占来的,为什么要白白送给别人呢?”
范蠡回答说:“官高招怨,财多招忌,这都是招致祸患的根源所在。人贫我富,人无我有,如果只取不施,恃富不仁,财多了就不是什么好事了,还是舍弃为好。”
他把家财分给好友和乡亲后,来到陶邑,隐居下来,在此度过了一段快乐清闲的日子后,范蠡又开始谋划起做生意的事。他的家人颇有怨言:“人人思富,个个求财,你富不珍惜,口言钱财无用,现在又想赚钱了,钱是那么好赚的吗?”
范蠡轻松一笑说:“穷富之别,在乎心也,只要有心,钱财取之何难?”
在定陶,范蠡发现这儿的土质黏性强,耐火烧,适宜烧陶瓷。但他并没有垄断这一技术,而是将其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当地的老百姓,不仅自己借此积聚了巨万资财,成为了当地的首富,而且也让别人据此过上了富足生活。
除了经商之外,范蠡还广泛经营农业、畜牧业、渔业,数年后再次积累了如山一样的财富,而且还把养鱼和饲养牲畜的经验和技术,无条件、无代价地传授给了他人,成就了乐善好施的美名。
后来,范蠡又将家财全部周济给了周围的穷人。在他看来,“经商是一种乐趣,在求取金钱上不该贪得无厌。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过分看重它才能得到它,此中真谛非守财者所能领悟。”这是范蠡善于经商赚钱,但又不以囤积财富作为人生追求的思想境界。司马迁曾引用老子的话“君子富,好行其德”来称赞范蠡把有形的金钱财富有效地转化为自己德行的做法。
【事典启悟】
利己是人的本性,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今社会,我们很少见到有人在发现致富商机或发明技术之后毫不保留地透露给他人的,反倒捂得严严实实,生怕被别人知道后有人跟他们争抢饭碗,自己将无法再靠着秘方、偏方、一技之长赢取暴利,这与范蠡“独富富,不如与众富富”的思想和做法形成了明显反差。
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有钱的生活没尊严,钱财少的没快感,太看重钱的没意思,能致巨富是能力,能散巨金是美德,有能力无美德谓之“为富不仁”,有美德无能力谓之“以弱逞强”。范蠡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兼顾了利己和利他,在两者之间寻求到了黄金平衡点,既赚得了财富,又博得了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