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节:全球化的三个版本(1)

下一代企业 作者:何帆


全球化的三个版本

弗理德曼把全球化划分为三个时代,如表1?1所示。

表1?1全球化的三个版本

时期推动力需要思考的问题

全球化1.0版本1492~1800年国家我怎么利用国家的力量和其他人竞争与合作

全球化2.0版本1800~2000年跨国公司我怎么利用公司的力量和别人竞争与合作

全球化3.0版本2000年至今个人、小企业我怎么利用平坦的世界与别人竞争与合作

这一时间划分是相当武断的。我们倾向于认为,全球化的第一次高潮应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50多年间,即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的这段时间。国际贸易的繁荣和国际资本、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据估计,当时主要欧美国家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量占国内总产量的比例,比20世纪内绝大多数年份中的这个比例还要高。

第一个时代从1492年持续到1800年,他称其为全球化1.0版本。这一阶段肇始于哥伦布远航开启新旧世界间的贸易。全球化令世界的规模从大号“缩水”为中号。在全球化1.0时代,推动全球化的动力是国家。受到宗教影响或帝国主义影响(或两者的结合),国家和政府利用暴力推倒墙壁,将世界的各个部分合并为一。所谓“国旗所到之处,贸易就到哪里”,实际上讲述的就是帝国主义通过武力打开落后国家国内市场的历史。当英国的军舰开入中国的珠江口和长江口,中国被迫签署了屈辱的《南京条约》、《虎门条约》;当美国人佩里的黑色舰队出现在日本的江户湾之后,日本被迫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因此,弗理德曼谈到:“在这一时期,在1.0版本下,主要的问题是:我的国家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何种地位?我如何走出国门,利用我的国家的力量和其他人合作?”

第二个时代或可被称作全球化2.0版本。按照弗理德曼的说法,这一时代从1800年左右一直持续到2000年,中间曾被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打断。弗理德曼谈到:“这个阶段让世界的规模从中号‘缩水’为小号。在这一时期,推动全球一体化的主要力量是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到国外去的目的就是要寻找市场和劳动力。荷兰和英国股份公司的扩张和随后的工业革命带动了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在这一时代的前半阶段,铁路和蒸汽机带来了运输成本的下降并推动了一体化的进程;而后半阶段的全球化进程则得益于电话、电报、电脑、卫星、光纤电缆和初期互联网等带来的通信成本下降。”

实际上,技术变革并非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唯一因素。弗理德曼所忽视的因素至少包括:第一,国际经济体系对全球化的推动作用。在1875到1914年间,主要由于国际金本位制维护了稳定的汇率,才刺激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二战之后建立的国际金融体制是以美元为基础货币的、实行汇率固定但可调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GATT则勾勒了多边贸易体制的框架。这套国际经济体制促进了西方国家在战后的经济复兴,也带动了进出口贸易尤其是制成品贸易的增长,以及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涌流。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自由化改革及开放政策,促成了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第二,在技术变革的同时,伴随着产业结构和企业经营模式的革命。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出现了重工业和制造业的兴起、巨型金融信托公司和合股公司的出现以及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福特流水线和泰罗制为基础实现的大规模生产等。信息技术的出现,导致了对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即称雄世界百年之久的福特流水线和泰罗制科学管理模式的颠覆。泰罗制强调在工序分解的基础上,制定所谓“合理的工作量”,并为不同的工序配备不同的操作工人;福特流水线则以可转换零部件和装配线上的分工实现了大规模生产。泰罗制的管理思想加上福特式的生产方式,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并且几乎已成为资本主义大生产的代名词。但这种分工方式到了20世纪60年代左右却逐渐暴露出其僵化的弊病。OECD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引起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泰罗主义压制了技术创新,且无法灵活适应市场变化。西方国家的失业问题和保护主义回潮,亦与企业界固守泰罗制有关。早在20世纪50、60年代,一些企业便开始在泰罗制之外摸索更为灵活的生产组织方式,比较有名的尝试有日本丰田公司和意大利的某些中小企业。70年代到80年代中叶,日本汽车公司在美国市场上连连挫败老牌的通用、福特等等,才使世人认清旧生产方式的衰落和柔性加工生产的生命力。柔性生产体制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而且促进了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这些新的变化,实际上已经酝酿着弗理德曼所赞颂的全球化3.0时期的各种创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