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节:名家十五讲(11)

北京大学爱心讲堂十年精华:从心开始 作者:美妙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老老”是说,国君 或国家的各级领导人要孝敬老人。“而民兴孝”,而后全国民众都兴起重视

从心开始:北京大学爱心讲堂十年精华 老人的孝道。“上长长而民兴弟”,在上的人能够以长者为尊,那么民也就 是老百姓才会尊敬长者。“上恤孤而民不倍”,领导人能够抚恤孤寡,去爱 惜那些飘零于世道之人,那么这个国家才会有爱,才不会违背人伦和人道。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絜”,指的是量围长的绳子,而“矩” 就是量直角的一种角尺,就是讲究方圆规矩,即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 圆”。君子有方圆,就可能遵循道的标准。“絜矩之道”就是一种达到道的 方法。

《大学》非常清楚地说明了,只有治理好国家才能使天下平定,因此治

国是平天下的前提。而作为国家领导,其德行修养对于国家和民众而言,具

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中庸》借孔子对鬼神的比喻再次重申道无所不在的论断。孔子又以 舜为例对中庸之道的功效加以进一步说明。“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 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 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 之,倾者覆之。’”孔子说,虞舜真是一个大孝顺的人啊!他德高望重,贵 为天子,领导四方,四方诸侯国都是他的领地。人们在宗庙当中祭祀他,子 孙后代继承他的伟业。因此,有大德的人,“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 名,必得其寿”。这四个“必得”要三思。大德之人,就是德高望重、公而 无私的人。具有大德之人在滚滚红尘中,必定得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而不用 贪心获得;必因公正廉明而得到属于自己的俸禄;声名必然如雷贯耳;必然 快乐而健康长寿。天下万物必根据其资质才华而去加以培养,应该栽培的就 要好好地去栽培提升,那些不好的就应该铲除。圣人相信上天是公正的,只 要你努力尽到了诚心并具有大德,就必然得其位、得其禄、得其名、得其 寿。只要把自己内在的善良与真诚升华出来,个体的努力必然不负所望,从 而走向成功之道。

第一部分 名家十五讲

同样,《中庸》对周文王和周武王作了阐述。父作子述,圣德相传,周 公旦又制礼作乐辅佐成王,这些在孔子看来都与中庸之道的标准相符合。正是 因为他们的行为符合中庸之道,周朝的基业才得以延续。“子曰:‘武王、周 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 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孔子说,周武王和周公可以说是最孝顺的 人。孝不是饮食之道,让父母亲不乏吃住之用还不是孝。孝是要善于继承前人 的志向,把他们未竟的事业往前推进,这才是大孝道。

从这个角度来看,周公春秋两季举行祭祀的根本意义,在于对祖先伟 业的歌颂体认,对祖先未竟事业的努力张扬,对祖先制定的政策的重新阐 释,也是对今人和后人的一次提升教导。祭祀时,不管是修缮祖庙,还是把 过去的祭祀祭器一一陈列,或是把祖先留下的衣服摆设出来,献上新鲜的时 令水果,以表示后代的虔敬之心,都需要某种制度规定,这个制度就叫做 “礼”。“礼”有几层相关的意思。一是解释人类的行为规范。《礼记·曲 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二是规矩 恭敬的态度或行为。《左传·僖公三十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也。”三是指仪式或祭礼,如典礼﹑婚礼﹑丧礼﹑成年礼。四是指厚待。 《吕氏春秋·开春论》:“魏文侯师卜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

周公认为,祭祀宗庙时需要有礼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些礼制包括: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 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 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宗庙祭祀的礼制,就 是区别先后的秩序。礼崩乐坏与礼乐失位,表明社会各种复杂势力的权力斗争 导致典章制度、礼仪教化遭受破坏,社会秩序道德规范混乱。礼大致上有以下 几种:一是排列官爵区分贵贱,位高辈尊者走在前面;二是在同级中排列职 事,区分贤与不贤、能干与不能干和部门的重要次序;三是劝酒喝酒的敬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