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易经》,医道之源
人们常说,《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穷究“天人合一”。那么,《易经》是如何阐述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其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本书就为你解开《易经》的健康密码,揭开《易经》的神秘面纱,使你悟出其中真谛,轻松获得破解生老病死的密码。
1.养生从《易经》学起
提起《易经》,许多人都认为它是一本占筮之书,跟养生学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易经》与养生学有着深厚的渊源。《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国人养生治病的经典之作,其实,它只不过是《易经》的一条分支。包括其在内的众多医学典籍,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易经》发展而来。古人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可见,医易相通,只有把《易经》的精髓运用到养生和诊疗的实践中去,才能达到尽享天年、悬壶济世的目的。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与“鱼与水的关系”相同,人的生老病死好比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只有人体的机能与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我们的生命才能年复一年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指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这说明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气血运行都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古往今来,中医养生学家们都将“气候—物候—病候”作为养生的重要课题来研究。
气候发生变化时,人体会随之产生一些特殊反应:春夏季节,天气变暖,在人们体内蛰伏一冬的阳气开始向体外生发,从而推动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大量的汗液从体表排出,这是机体用排汗的方式来散热,以调节体内阳气的过分亢盛;相反,在秋冬季节,气温低,人体为了自保阳气,会表现为尿多、尿频而皮肤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