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病了,一定表示健康在恶化吗

有病不要乱求医 作者:孙恩棣


俗语说:小病不断,大病不犯;从来不生病,一病就要命。

这是一种日常生活现象的总结,也是一个让人费解的悖论。为什么“小病不断”的人,反而活得更长一些?

中医认为,一个人有“病”了,并不一定代表其健康在恶化。相应的,一个人没有症状,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其健康状况也可能很糟糕。

◆药不瞑眩,其疾不愈

一个人调养或用药后,不外乎三种情况:

1.病情无变化。

2.有所好转。

3.反见加重。

身体出现哪种情况才算调养得当呢?

中医有“药不瞑眩,其疾不愈”的说法。当调养方向正确或用药得当时,身体会出现许多不适的反应。这种现象被称为“眩瞑反应”或“好转反应”。

瞑眩,语出《尚书》“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其意指病人服药后,若不产生昏眩等反应,则对顽症痼疾就很难奏效。现在泛指服药后,若人体没有反应,则疾病难以被治愈。

瞑眩反应其实也是人体康复的一种外在表现。当一个人调养得当,或用药正确,体能就会提升。当病邪作用于人体,人体如果有能力抵抗,就会奋起反抗,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平衡。

瞑眩之发生就是在邪正相持过程中,正气突然“籍有力药剂之援助,奋然崛起,而欲驱逐病毒作用之反照也。”

就算一个人生命能量很低,经过一年左右的调养治疗,也能达到“阳虚”层级。当生命能量到了“阳虚”层级,身体开始对抗比较严重的潜在疾病,这个时候,各种不适又出现了。

◆西医治病,中医治人

人之所以生病,多半是源于生活方式(或心态)导致生命能量降低。按照中医的观点,一个人生病,在某种程度上是身体的一种“需求”,是他现在的生活方式(或心态)出了问题,改善现有的生活方式,改变心态,才是治疗疾病的根本手段。

一个人身体出了问题或有严重的疾病发生时,它是身体在提醒、警告、甚至强迫你来注意你的生活方式或生活行为,医生的治疗只是辅助人体实现自我康复的手段。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西医重在治病,中医则重在治人。

◆生命能量与病症

中医用阴阳、虚实、血、气等概念,来描述人体生命能量的状况。生命能量的层级,从高到低可以分为五个层级,依次是:1.阴阳平衡→2.阳虚→3.阴虚→4.阴阳两虚→5.阴阳大虚。

在中医看来,健康的表象和内在有时候是不一致的。随着生命能量层级的下降,人体的健康也不断衰退,但表现出的症状却不成正比。

也就是说,一个人体弱多病,却未必是最糟的情况;一个人自我感觉良好,并不一定代表他是健康的。(详见生命能量与病症关系表)

◆闲下来了,病也来了

有些人连续进行很多天高强度的工作,并不觉得累,甚至会有精力越用越旺盛的感觉。也有些人明显感觉体力愈来愈差,但是仍然能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并没有立即出现严重疾病的症状。这两种人在工作的时候,都没有生病,反而当闲下来的时候,却生病了,这是为什么呢?

中医认为,这是之前身体一直硬撑着,没有能力来生病。

人在大量透支生命能量的时候,身体太虚弱,病邪几乎没有遇见什么抵抗就长驱直入了,所以此时没有症状。

当人开始休息调养的时候,生命能量慢慢恢复,身体此时有了与疾病对抗的能力,就会奋起抵抗,这种“战事”的外在表现就是症状。

生命能量与病症关系表

层 级 能 量 病 症

1.阴阳平衡 能量充足,身体健康。 无 无

2.阳虚 日常生产的生命能量不足。 在“病邪”入侵时,人体仍有“正气”能够抵抗。 身体出现各种明显的症状,给人体弱多病的印象。经常感冒或过敏性体质。

3.阴虚 正在透支储存的生命能量。 病邪侵入时,人体正气不足,无力抵抗,病邪长驱直入。 没有明显的症状。愈晚精神越亢奋,给人精力旺盛的假象。其实并非没病,而是“没有能力生病”。

4.阴阳两虚 日常生产和储存的生命能量都快用完了。 人体为了取得必要的能量,开始萃取肌肉里或其他组织的能量。 很容易疲劳,这是人体为了防止更大劳损,采取的强制保护措施。比如糖尿病就是“阴阳两虚”时的症状。

5.阴阳大虚 生命能量全部消耗殆尽。 所有能够透支的“库存能量”已经透支尽了,超越警戒线,开始透支五脏六腑可以转化的能量。 愈晚精神越好。产生的都是各种难以治疗的疾病,如癌症、肾衰竭、中风等。

◆回光返照

“回光返照”原系佛教用语,指油灯在油已枯竭的情况下,突然一下子亮了好多。也有人把日落时因光线的反射,而产生天空又短时间地发亮叫做回光返照。多比喻人死前身体、精神突然好转,也比喻事物寂灭之前的表面兴旺。

有些病人在生命能量枯竭的情况下,身体状态反而不可思议地好了,例如,长期昏迷的病人突然清醒,甚至与亲人谈话;食欲丧失、不吃不喝的人会突然想吃东西。这些病情“好转”的现象,是一种假象,给人一个错觉,误认为病人转危为安,而有经验的人一看便知,这是“回光返照”,是病人向亲人诀别的信号。

健康的表象与内在相背离,最典型的莫过于回光返照。中医早在几千年前就阐明这种现象为“假神”。这其实是生命走向尽头的征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