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狼窝虎穴里的人质(8)

绝地蒋经国1925-1937 作者:郭晨


1928年5月25日,冯氏兄妹终于获准回国。蒋经国自从进入军校研修后,显然已不再和冯弗能通信往来,他们的一段罗曼史就此终结。冯弗能兄妹回国之后,冯洪国与父亲和好,冯玉祥把儿子送到日本去念军校。

1937年7月28日,日本侵略军进攻北平郊区南苑。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中共党员冯洪国,此时担任学生军训练员,他率领千余名学生英勇抵抗日军,在奋战中壮烈殉国。

1927年9月,中山大学第一期学生毕业,王明留校工作,担任支部局宣传干事,兼任翻译、教员,日益得宠。蒋经国经历短时间的待分配,被保送进军政学校深造。

国内外的政局如此变幻莫测,17岁的蒋经国竟能应付自如,逢凶化吉,真是不简单。他并没有因为公开拥护托洛茨基而受到惩罚,尽管有些比他的“托派”色彩浅的人,尚且受到了粗暴的对待。中山大学有许多在这一艰难的时期转而同情托洛茨基立场的学生,最后都成了托洛茨基反对派的正式成员,他们的下场都不好。相反,“四一二”事变不久,蒋经国由于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即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其后,被保送到列宁格勒托尔马乔夫红军军政学校学习去了。他从小就渴望从军报国,终于如愿以偿。

其实不管他多么不简单,他只是斯大林手中的一颗棋子。那时中山大学有些中国学生就猜测,苏联当局这样做是出于原谅他年轻,政治上偶尔疏忽。后来才深刻领会到斯大林很可能是想把蒋经国抓到手里,当成将来同蒋介石可能谈判时的筹码。也可能是,斯大林仅仅是指望通过小蒋来同他的父亲老蒋保持某种联系,以便一旦有事将来可以加以利用。这种推测得到印证,在抗日战争中及战后一小段时间,实际上后一个考虑确实就是那么一回事。这不能不佩服斯大林的眼光毕竟高瞻远瞩,掌握蒋经国这颗棋子,以后和蒋介石重打交道,的确起到了待价而沽的作用。

历史不仅沧桑变幻而且经不住岁月磨蚀。

2002年10月22日至11月4日,笔者专程去俄罗斯追寻77年前经国在那里的陈年旧迹,于10月24日至31日在莫斯科遭遇了震惊世界的莫斯科劫持人质事件。10月29日,人质解救的第三天,我在老华侨的带领下兴致勃勃打的去参观刚刚解禁开放的红场和克里姆林宫。克里姆林宫依然恢宏亮丽,傲视万物,但却缺乏生气和热情。

红场并不大,比我想象的小多了,在风雨中显得寂寥落寞,昔日的庄严威风似乎已被风吹雨打去,只有湿漉漉凹凸不平的砖石,还在显示它往日曾经有过的辉煌痕迹。我们也去瞻仰了列宁墓,神情虽然肃穆,投去的一瞥,也仍然尊敬和怀念,但却没有了热烈的崇拜和强烈的感动。一切都在变化,包括人们的情感与信仰。

随后,我们去拜访在克里姆林宫附近的邓小平、蒋经国当年上过学的赫赫有名的中山大学。那座楼还矗立在救世主教堂的对面,但与宏伟壮观的教堂相比,它显得逊色得多,很不起眼。那是一座四层的米黄色建筑,如今是平平常常的莫斯科地质化学学院。我们与佩枪的门卫交涉了半天,最终未获准让我们进去看看。问起蒋经国曾是这里的学生他知道不知道?他一个劲儿地摇头,“HeT,HeT”地表示毫无印象。问起邓小平也曾是这里的学生,他知道吗?他点头用英文说“Yes”。问起博古、洛甫、王稼祥等这些往日学生后成为中共的风云人物,他更是不知所云。时移势易,物是人非,斗转星移,俱往矣,寻不到什么陈年旧迹。这令我涌起无限感慨。历史的宏伟镜头在现实面前褪色,不论是风云叱咤的人物,还是镂金镶玉的皇宫帝阙,都熬不过时势与光阴的磨蚀。

不过,我们不应该让“中山大学”湮灭在历史的烟尘里。这所政治专科性质的大学曾为中共和国民党培养造就了一批杰出的干部。中山大学从1925年开办到1930年停办,前后历时五年,共办了四期,为中国革命培养军政人员一千二百多人。据前苏联一份研究资料表明,20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共产党从国外回国的118名领导干部中,有80名在苏联学习过,其中又有一半成为中共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和政治局委员。中山大学的毕业生中有些人后来成了共产党内甚至整个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像邓小平、蒋经国等分别成了中共和国民党的领袖级人物。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专家学者,翻译了大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和科学著作。这座培养革命干部的特殊大学,对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历史上占有一定位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