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邵氏VS嘉禾:输赢成败 又争由人算(4)

香港电影演义 作者:魏君子


1974年10月17日,许冠文主演的邵氏制作《声色犬马》刚下片不到一个半月,他为嘉禾拍摄的《鬼马双星》便隆重上映。该片针对香港市民的普遍好赌心理,以本土粤语俚言编织笑料,既揣摩观众口味,又兼具讽刺批判意识,自然深受欢迎。《鬼马双星》本埠票房最终竟达到625万,超过李小龙影片及邵氏的《七十二家房客》!至1981年,许冠文为嘉禾制作了《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卖身契》、《摩登保镖》等五部作品,全部夺得当年度票房冠军,其中《鬼马双星》、《半斤八两》和《摩登保镖》还先后创下三次香港开埠以来最卖座电影纪录,同时打入日本、加拿大等国电影市场,若论风头之劲,当年无人能及。同时许氏喜剧更成功令苟延残喘的粤语片重新焕发生机,并为嘉禾日后称雄香港影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金龙加盟兴嘉禾 进军国际各显威

现在看来,纵然邵逸夫闻知许冠文的《鬼马双星》创下空前票房纪录后,一度后悔莫及,更被影界同仁嘲笑为“捉到鹿却不懂脱角”,但如若细究他频频失策的缘由,其实与邵氏历来奉行的大片场制度大有关联。原来该公司不仅要求演员及导演签一年至数年的“包身约”,期间不能到外面接戏,而且对员工的工资水平有所限制,创作及拍摄权亦主要集中在邵逸夫等少数高层手中。如此种种,的确很难网罗或留住李小龙、许冠文这些需要平等独立的天王巨星。

相比之下,邹文怀则施行独立制片的制度,他将与演员的雇佣关系改成合作关系,电影利润亦与演员分账。更有甚者,嘉禾还建立了卫星公司包拍的外判制,资助有票房保证的电影人公司拍片,李小龙的“协和”、许冠文的“许氏”,日后洪金宝的“宝禾”、成龙的“威禾”,皆是嘉禾的卫星公司。他们在拥有决策权的同时,并享有很大程度的创作自由,但剧本、财政预算及拍摄进度仍受母公司的监督。这样一来,自然网罗了大批票房红星及优秀电影创作人,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嘉禾影业发展迅速,公司实力俨然已可与邵氏并肩。

其实在70年代中期,嘉禾虽有许氏兄弟的鬼马喜剧屡创票房纪录,但公司制作的其他影片却反响平平。反观邵氏可谓人才济济,票房佳作无数:李翰祥的风月笑片,张彻、刘家良的南派功夫片,楚原、唐佳的古龙武侠片,桂治洪的偏诡邪杀片;加之姜大卫、狄龙、傅声、陈观泰等一众当红明星皆是卖座保证,较之嘉禾只有许冠文一枝独秀,自然更具超强实力的大公司风范。

所幸邹文怀的高明用人政策很快发生效力,从邵氏过档嘉禾的吴宇森在执导《铁汉柔情》、《少林门》等功夫片票房失利后,紧随许氏兄弟,转攻鬼马喜剧,《发钱寒》、《大煞星与小妹头》、《钱作怪》先后荣登当年度香港十大卖座影片之列。不过,若说真正令嘉禾迅速跻身国际知名电影公司,并对其日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却是洪金宝与成龙这对师兄弟。

早在李小龙时期,洪金宝与成龙便开始为嘉禾打工,只不过当年两人还仅是替身武师。洪金宝成名较早,1974年已是圈内小有名气的武术指导,同时亦致力于幕前演出。1977年,洪金宝自导自演了嘉禾投资的民初功夫片《三德和尚与舂米六》,一举成为香港功夫喜剧潮流的代表人物。之后的《赞先生与找钱华》、《林世荣》、《杂家小子》同样深受欢迎。至于成龙,虽然在1976年吴宇森的《少林门》中便是嘉禾力捧新人,可惜表现差强人意,未受公司重视。同年转到名导演罗维的公司,拍了《少林木人巷》、《风雨双流星》等功夫武侠片,票房反响依旧平平。待到1978年,吴思远向罗维借成龙拍袁和平执导的《蛇形刁手》及《醉拳》,由于该片灵活巧妙的杂耍功夫,简直就是为成龙量身订做,加之形象谐趣讨巧,自然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当时便被誉为继李小龙之后又一功夫巨星!嘉禾深知成龙前途无量,立即重新邀他加盟,不仅许诺创作享有自主权,甚至赠送公司股份,成龙深感嘉禾诚意厚待,从此死心踏地,终成效力嘉禾最久的忠臣良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