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I是生产者价格指数的英文缩写,它是站在生产者的角度来观察不同时期货物和服务商品价格水平变动的一种价格指数,反映了生产环节价格水平,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在中国,PPI一般指统计局公布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目前中国PPI的调查产品有4000多种,包括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涉及调查种类186个。其中,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在PPI构成中占较大比重。
通常情况下,PPI走高意味着企业出厂价格提高,因此会导致企业盈利增加;但如果下游价格传导不利或市场竞争激烈,走高的PPI则意味着众多竞争性领域的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从而影响企业盈利,整个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也将受到考验。
中国的PPI自2007年10月份开始,涨幅持续提高,从3.2%持续攀升到2008年8月份的10.1%,涨幅达到了两位数。而在2009年10月22日公布的中国前三季度经济数据现实,中国PPI同比下降6.5%,其中,9月份PPI环比上涨0.6%,这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
从2007年10月开始,中国PPI攀高的根本原因是,在全球需求急速扩张下,资源类产品价格持续走高,而中国部分资源匮乏、内外需求旺盛,经济对于外部资源的依存度越来越大,导致国内PPI走高,直至2008年8月份创下10.1%的新高。而此后由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环境日益恶化,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大量中小企业因为资金链短缺而关门歇业,这也导致了中国PPI的直线下滑。进入2009年之后,中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复苏,强劲的发展势头让世界瞩目,因此PPI水平也开始上升,直至2009年9月份开始环比上涨。
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对CPI有一定的影响。PPI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CPI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消费品。产业链可以分为两条:一是以工业品为原材料的生产,存在原材料 生产资料 生活资料的传导。另一条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产,存在农业生产资料 农产品 食品的传导。
由于CPI不仅包括消费品价格,还包括服务价格,CPI与PPI在统计口径上并非严格的对应关系,因此CPI与PPI的变化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是可能的。CPI与PPI持续处于背离状态,这不符合价格传导规律。价格传导出现断裂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品市场处于买方市场以及政府对公共产品价格的人为控制。
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工业品价格向最终消费价格传导有两种可能情形:一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成本上涨引起的工业品价格(如电力、水、煤炭等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最终会顺利传导到消费品价格上;二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由于供大于求,工业品价格很难传递到消费品价格上,企业需要通过压缩利润对上涨的成本予以消化,其结果表现为中下游产品价格稳定,甚至可能继续走低,企业赢利减少。对于部分难以消化上涨成本的企业,可能会面临破产。可以顺利完成传导的工业品价格(主要是电力、煤炭、水等能源原材料价格)目前主要属于政府调价范围。在上游产品价格(PPI)持续走高的情况下,企业无法顺利把上游成本转嫁出去,使最终消费品价格(CPI)提高,最终会导致企业利润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