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书评:感动·启迪·激励

乡关 作者:蒋昌起


感动·启迪·激励

小牛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五岁看老。”这话含的朴素道理绝无形而上学的僵化色彩,实在是折射了“性格决定命运”这一历史真理的哲性光辉。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我们已经从神化的误区里走了出来,仰视的目光里充盈着崇敬且消融了迷信;而一些讲述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文艺作品,又让我们在崇敬里更添一份亲切。只是人们还要忍不住探究的好奇心,不知道伟人毛泽东有着怎样的少年时代呢?

蒋昌起的长篇小说《乡关》(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应该能满足人们这一探究的好奇心。这部二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伟人毛泽东的童年和少年(从私塾启蒙到即将离开韶山外出求学),通过描写毛泽东这一时期的学习、生活和劳动情况及其人文环境,着重表现了毛泽东从小具有聪颖灵秀、热爱劳动、刻苦求学、嫉恶如仇、不畏强暴和同情穷苦人民的优秀品质,生动鲜明地刻画了毛泽东独立特行的性格特征,真实反映了湖湘文化对少年毛泽东潜移默化的浸染,于清末民初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潜流涌动的革命思潮下、浓郁丰富的乡土风情里,探寻着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一代伟人的根基因素。

既是小说,作品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而一个人的童年作为生命的起点和全部人性的最初展开,应该格外的生动鲜活。《乡关》在这方面是颇下功夫的,通过一系列生动活泼的细节,让毛泽东的童年表现既不脱出孩子共有的童真天性,又凸显超群拔众的灵秀聪颖。偷木偶戏行头,偷邻家的盐姜、柚子,逃课下池塘游泳,无不流露出作为稚童的毛泽东在活泼聪明中的淘气顽皮;而“偷”自家的饭给贫困同学吃,跟古板的私塾先生“叫板”,教训仗势欺人的族长少爷,又充分体现出毛泽东自幼突出的善良、正直、勇敢、奋进的优秀品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识的添加,少年毛泽东性格中的淘气顽皮逐渐融入机智敏捷,而他的善良、正直、勇敢、奋进则进一步得以强化,这在祠堂斗智一章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贪婪冷酷而又狡猾凶狠的族长欲趁饥荒盗卖祠堂公粮,被陷于饥馑的农民发现后竟疯狂反咬,动用族长权威颠倒黑白,甚至要置阻拦者于死地。紧急关头中,年纪虽小但聪颖过人的毛泽东挺身而出,以智斗狡,以勇压狠,最终让族长贼心尽显丑态毕露,垂头丧气地败下阵去。

当然,如果作品对少年毛泽东的刻画塑造仅仅停留在聪敏超群和济弱斗强上,读者仍然难以看到一代伟人那独特的年幼身影。作者的笔墨是随着少年毛泽东的思想成长在不断延伸,在延伸中让人物造型更臻丰满的。少年毛泽东的成长,从继承父母长辈的优秀传统、接受乡土社会的纯良熏染,很快发展到受新思想启迪、渴求革命真理,宏大抱负也在胸中悄然扎根。这段虽然稚嫩但光彩闪烁的成长轨迹,在通向一代伟人的映天辉煌时,就显得十分的自然而顺理成章了。书中有一个细节可谓经典,少年毛泽东在如饥似渴读了大堆古书后,发出一个誓愿:“我长大后,一定要写农民的书,写受苦人的书,一定要把种田的、种菜的、打铁的、挖煤的、卖膏药的,还有各式各样的黎民百姓,都要写成英雄豪杰……”这个幼年誓愿,在毛泽东不断寻求真理的十来年后即被实现,一本《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让青年毛泽东在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中看到了中国革命英雄群像,而千千万万个黎民百姓更是跟随着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前赴后继为新中国英勇奋斗,成为中华民族光辉篇章中的不朽英雄。

注重生活质感的小说,其人物活动方式往往是同民俗胶结在一起的。正如伟大的俄国作家果戈理指出:“不能忘记人物本身和他的脾气嗜好和习惯,也不放过他们周围的无声物,从衣服到器具以及他们所住的房屋的墙。”《乡关》在描写少年毛泽东的生长环境时,着意渲染了韶山的浓郁乡风,旱烟,水烟筒,独轮车,豆油灯,盐姜、干苦瓜片,毛栗,板栗,池塘游泳,舂谷碾米,闹年祈福,红白礼仪,以及拜石头认干娘、看风水选墓地等等,都成为涂抹乡间风情的细致笔触;而语言在质朴中生动地运用方言,如“蛮多”、“何解”、“冒得”、“惯肆”、“斗霸”、“角色”、“下不得地”、“圆不得场”之类,则让作品在鲜明的地域特色里将人物所处环境展现得更为逼真,从而也就使得人物更为真实可信。

因此,掩卷《乡关》,我们就禁不住要仰首凝神了,因为我们从此书所获得的,已不仅仅是一份好奇探究心理的满足,而更是一种明亮情操的感染,一种培幼成茁的启迪,一种昂首向上的激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