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节:害羞心理学(37)

害羞心理学 作者:(美)菲利普·津巴多


对于一些极度害羞的人来说,最深刻最可怕的恐惧感不是来自于现实事件,而恰恰来自于内心那些“象征符号”。害羞不是源于特别场景中与人交往时产生的痛苦的个人体验,而是因为那些尚未解决的、积压下来的冲突而不自在,一旦涉及这些情景或人在脑海里浮现时,他们就会感到压力和焦虑。毫无疑问,弗洛伊德学派认为:解决这类害羞的方法最好用精神分析,其次才是行为主义。

过度自我,从而害羞

用精神分析理论可以完美地解释害羞,但却不能解释害羞的原因。精神分析理论充斥着这样一些概念:内在冲突、自我防御、攻击、分裂、重组、非正式竞争,双重自我,待解的秘密特征码等。然而,精神分析的很多理论都是以摘要或模棱两可的概念陈述的,所以它不可作为依据。其“正确性”不可以用“错误性”来证明,因为其理论根本就无法用科学的方式进行真实性的判断。

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通过对名叫维多利亚的精神病人的临床实验分析,总结和建立了其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困扰是本我、自我、超我等不和谐的产物,它们也是人格最基本的三个特质。本我是指人类本能的冲动;自我是指现实的个体知觉,是人们学习可能的事情,并控制自己去做切合实际的事;超我是指良心、道德监督、理想和社会禁忌等。

自我的目标是在强烈的本我欲望和超我束缚之间找到平衡点。当自我发挥好的时候,就可以合理安排事情,按照正确的行为方式满足本我的需求,并且不违反道德标准或社会规范。但是这个平衡点相当难把握,不容易达到,甚至从来没有达到过。本我驱使人们立刻满足需求,而这些强烈的需求中包括性行为和攻击行为。超我限制本我,不允许本我将麻烦的需求付诸行动,因此,夹在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基本冲突就产生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