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可以把天才儿童挑选出来,但这些儿童(或成人)往往各有所长,很难归于一类。
同样,如果某家公司想雇用一个具有创造力的员工,该公司的政策制订者必须认真思考一下他们到底需要哪方面的创造力?例如,市场部与财务部需要的创造力就不一样,反之亦然。创造力会因领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但是,即便我们在各个领域发现了具有创造力的个体,还是要明白一个领域中的创造力会不断发展,关于这一点,我们会在本书中反复论述。因此,尽管我们可以测量创造力,但测量的只是特定时空下的创造力。
我们仅通过被试某个领域的两个作品的得分相关性就可以看出作品的效果。个体在某个领域的创造力始终如一,那么被试在该领域的两个作品的相关系数应该会接近1。如果特定领域内的创造力具有随机性,那么相关系数可能接近0。在我们的研究中,同一领域被试的两个作品之间的相关系数平均为0.58。显然,这一数据要高于领域间的相关性(不同领域之间的相关系数平均为0.37),但这也绝谈不上是完美的一致性。这样一来,我们在推广产品时要非常小心。
必须强调的是,由于存在 测量误差 ,我们所得出的相关系数会比实际情况低。这意味着心理测量绝不可能准确无误,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评分者也很难达到完美评价者的水准,他们的错误判断会降低相关性。
有关判断错误问题,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和其他研究者一样,我们发现,对于创造力的各种判断有着极高的一致性,这些判断之间达成了一种共识。每一次判断都会带来一个不寻常的评价,而多数人对作品的判断会反映出他们关于创造力的核心看法。然而,也有可能对作品的价值做出错误的判断。关于创造力的构成,现在还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在一个社会或一种文化下被认为具有创造力的东西也可能无法得到另一个社会或文化的认同。
以下是创造力测量中一个偶然出现的例子。在我们的研究中,要求44名被试在写作和艺术两个领域创作出具有创造力的作品。我们预测敢于冒险的人比不敢冒险的人更具有创造力,至于我们为什么做出这种预测,稍后会进行解释。而结果表明,我们只对了一半 这种情况只出现在了艺术领域。
出于好奇,我们决定对敢于冒险的被试者的写作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完全出乎预料。我们原本以为这些作品应该是有创造力的,尽管评价者并不这么认为。这些作品表现出了冒险的特征,如某些作品对政府或有组织的宗教制度提出了批评,我们的评价者当然不会对这些内容有什么好印象。
我们想表达的是,对创造力的评价取决于判断。某人可以有一大堆的理由来证明某作品不具备创造力,而从他依据的标准来看,或许的确如此。但在另一群人看来,结论也许恰恰相反。创造力并不抽象,它是社会文化对于一件作品的新异性、适宜性、内在品质以及重要性等所做出的一种判断,我们应该想一想到底是谁在做判断。
传统标准化测验的拥趸也许会以为他们抓住了创造力测验的致命把柄,可能会说,在标准化测验中至少无须担忧客观性问题,事实上这是所有测量方法都无法摆脱的问题。请思考这样一个例子,在某种文化背景下,有 正确 答案又具有客观性的智力测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很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答案。
纽约城市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瑟夫·格利克(Joseph Glick)曾对一个名叫克佩列(Kpelle)的非洲部落的成员进行过认知能力方面的研究。他用一个分类任务对他们进行测验,这项任务是测量认知能力的标准方法。要求被试对动物、树木、交通工具进行分类。认知测验的理念是,具有较高认知能力的个体会根据分类学来进行归类,把动物归入一类,树木归为另一类。然后,他们会进行分级,如把上述两类归入更高的类别 生物 。而认知能力较低的个体则会按功能进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