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协作"(network orchestration)为整个供应链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点。网络协调员设计整个供应链流程,使不同地区的众多工厂为某一单一产品而合作。如果没有协作,基于网络和全球合作所产生的许多利益就会丧失,因为这使得供应链流程变得不再优化。以往的管理是在旧有的垂直一体化和科层组织中进行,而网络协作是让公司在平面化的世界中运作。这是当今世界企业必备的一种重要能力,从诸如维基百科(Wikipedia)和开源软件这样的虚拟网络协作企业,到通过全球生产配送的耐用消费品企业都是如此。
第三代全球化的挑战
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环球航行可视为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即第一代的全球化,这一阶段开始于哥伦布探索新大陆,结束于1800年左右。在这一阶段,全球化市场出现,各个国家使用先进的交通工具和其他技术把世界不同的地区联系在一起。第二阶段,即第二代的全球化,是跨国公司崛起的时代,始于1800年,结束于2000年。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降低了成本,使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加速了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来自铁路、轮船、电报和电话等的硬件革命推动了这一时代的发展。
如今我们进入了全球化的第三个阶段,即第三代的全球化,平的世界出现了。弗里德曼是这样描述的:"地球越变越小。"推动这一阶段发展的因素有:个人笔记本使用量的增加和因特网的发展,它们通过高速的光纤电缆把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电子邮件)和信息(通过万维网)连接在一起。弗里德曼认为还有第三个推动世界向平面发展的因素,即工作流软件(workflow software),但这一因素并不容易看到。这些软件程序允许个体在世界各地进行项目合作而不用考虑其所在位置。事实上,这也允许分散的个体合作进行产品生产和服务,例如:为电视制作卡通节目,传递客户服务,在中国或危地马拉(或在两国同时)为纽约的一个批发商生产10万件衬衫。
弗里德曼也提出了其他推动力。外包的兴起可以使公司将其业务转移给海外合作伙伴,而类似的离岸业务又使生产发生了转移,上载可以使各个企业组成一个诸如维基百科或开源软件这样的开放的、虚拟化的网络。借助于供应链,像沃尔玛这样的公司开始与其供应商合作,提升了整体供应链绩效,降低了成本,简化了物流流程,在供应商和企业自有的信息系统之间建立了更好的联系。内包引致整合物流出现,像UPS不仅进行配送服务,而且接管了更多公司的服务,比如为东芝修理笔记本电脑,为棒约翰公司(Papa John?s)配送比萨饼等。同样,信息传递通过搜索引擎谷歌(Google),使各种知识唾手可得,换句话说,送到每个人身边。无线、数字化和个人技术三方面的影响又加速了以上这些推动力的发展。以上这几种力量在竞技场上平行发展,把尚未连接的平的世界连接起来,这为采购和销售开辟了新市场,在中国和印度格外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