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永远的过客临时的家
台湾眷村到底有什么历史价值与文化意涵?最简单的回答应该就是——它承载了外省族群与台湾社会及其他族群交融互动的轨迹,也是他们从临时安置到落地生根的见证。眷村是台湾特有的历史产物,其独特的空间环境所涵盖的日常记忆与人际网络,是许多外省族群共享的生命经验,是台湾重要的文化资产,更是大陆各省文化在台湾交融后的新生。
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历史脉络下所形成的聚居形态,让眷村杂糅了来自大陆不同省份移民的文化和生活元素,也渐渐形塑其根着本土的归属感。眷村即将随着改建而走入台湾历史,改建所牵涉到的并不仅仅是眷民的居住问题,更重要的是,眷村是外省族群在台湾生活半世纪的缩影,是台湾生命共同体的载体,丰富了台湾的文化内涵。
——节录自《眷村的前世今生》
(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9)
眷村走透透
文 李俊贤
近年来,眷村被大举拆除或迁建,形成眷村文化的“危机”与“转机”。不论村里村外,愈来愈多关心文化发展的朋友集结成一股力量,以实际的行动来保存眷村文化,不让“眷村”在台湾多元的文化光谱上缺席。“文化”往往要遭逢某种生死存亡临界点才会产生自觉,或是得到异文化眼神的关爱青睐时,方从隐身的角落慢慢浮现出来。
李俊贤 祖籍广西、台湾生长。世新大学图文传播研究所摄影组硕专班。自由影像及文字工作者、眷村影像纪录创作人。文建会2009《眷村的前世今生》作者之一,台北2009听障奥运大会摄影,参与金门“国家公园”2009古厝民宿委托拍摄案。曾参与“消失进行式——台湾眷村照相簿”、“眷村开门”、“空城记忆”等多项摄影展览。
什么是台湾眷村文化?眷村文化就呈现在眷村的餐桌上、窄巷间、广场里,还有居民的言谈举止、价值观。眷村在台湾的“食、衣、住、行、育、乐”等生活点滴,累积一甲子后,逐渐描绘架构出眷村人特有的文化轮廓,在捉襟见肘的眷村里,发展出一套“懂吃穿”的生活哲学。尽管不同军种和地区的眷村样貌互有异同,但对大部分军人和眷属而言,“穷则变、变则通”的克难本质、忠心耿耿的爱国精神、“邻居犹如亲人”的紧密邻里关系,无疑是所有眷村的共同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