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也说不定麦道夫是从一开始就用心险恶,精心策划了这出阴谋。他可能为了这个阴谋煞费苦心,竭力隐瞒——或许这桩事只有他自己知道,也只有他自己能对此负责。多年来,他都一直让那些老实的客户、管理者、公司员工甚至是他自己的家人都蒙在鼓里。他为计划的施行而洋洋得意,真正的不可告人之处都隐于细节。如今,它们一一浮出水面,新闻报道连篇累牍,牵涉其中的人们和麦道夫本人都在忏悔罪过。
不管麦道夫有没有贪婪的动机,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对自己的客户并没有显示出任何贪婪。这也是麦道夫丑闻与近年来的许多对冲基金暴跌之类的丑闻有所不同的原因之一。大体上说,麦道夫的客户只是在寻求稳定回报——略高于市场,在10%到15%之间的回报,并不是像麦道夫一些咄咄逼人的同行所保证的那样超过20%。他的客户们追求的大概是两样东西:优于市场的、合理而稳定的回报,以及投资理财事务委托他人处理的能力。
比客户的信任更令人不解的是证交会和其他管理机构的袖手旁观。他们是像客户一样被骗了,还是另有什么原因让他们选择不去揭开这冰山一角,甚至故意忽视金融分析家哈里?马科波洛斯经常提出的不同意见?后者从1999年就开始为证交会敲警钟,并在2005年将这一行为公开化和正式化。2006年,他领导进行了一个简短的调查,但最后不了了之。证交会为什么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丑闻对证交会以后的规章制度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问题不胜枚举。读者和作家们都在思考:故事的下文呢?伯尼?麦道夫是何许人也,有过什么经历?他是怎么飞黄腾达,成为一名显赫的华尔街操盘手的?他是如何创造出盲目的信任,说服诸多投资人心无芥蒂地将财产拱手交出的?这么久以来,他是怎样避开管理者的视线的?谁是受害者?当初这些人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如此信任麦道夫?而麦道夫为什么要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呢?丑闻公之于众后,受害者们又有何看法?作为谨慎的投资者和公民,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将来再次出现这样一幕惨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