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心所向(13)

地球村里的喧嚣:美国反恐战背后的故事 作者:(美)罗恩·萨斯坎德


温迪在华盛顿的新工作是美国国际开发署亚洲与近东地区主任。但是这个新工作并没有让温迪远离硝烟弥漫的是非之地,战火似乎一直紧跟着她燃烧。温迪负责一个区域内的援助和开发项目,她负责的区域正好包括伊拉克。美国入侵伊拉克之前以及之后的几个月里,温迪一直关注着这个地方。她知道她分配给伊拉克的30亿美元的去向。她在伊拉克做了许多事情,建了3500所学校并如期投入使用。她还能讲出许多关于伊拉克的故事。2004年年初,拉姆斯菲尔德将所有伊拉克项目纳入国防部的“统一指挥”下,将温迪每年负责分配的30亿美元拿到了国防部,于是温迪离开了华盛顿。她已经54岁了,但仍然有工作找上门来。这是一份不太寻常的工作,联合国需要一位难民事务的高级专员。于是温迪带着两个女儿来到了日内瓦,不再奔波于人类苦难最深重的那些地区。

痛苦有很多种,难民只有两种。一种是被迫离开自己国家的人,从2001年到2006年间,这批难民的数量从1200万降低到了1000万。另一种是由于边境的战乱而被迫离开居住地的人,也叫境内流离失所者,从2001年至2006年,这批难民的数量从500万增加到了1300万(伊布拉希姆及其家人属于阿富汗境内的流离失所者)。两种难民的总数相当于加拿大的人口总量。他们没有地方可以去,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填不饱肚子。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也可以称为非国家行动者。大多数难民在一些国家非法滞留,只要能活下去,他们什么都干,包括卖淫、贩毒、销赃等。他们很容易受到激进运动的感召,容易对激进思想产生共鸣。“圣战战士”的招募对象经常是难民。查看二十多岁的、有可能成为“圣战烈士”的穆斯林青年的名单时,你会发现许多人的一个兄弟姐妹或者母亲都死在了难民营。

从美国总统办公室到难民营,温迪在“9.11”袭击之后折腾了一大圈,从一个战场走向另一个战场,从一个危机走向另一个危机。三天前,她终于结束了几年的奔波,走进了那间需要重新修整的办公室。

温迪从办公桌后面走出来,坐在一把扶手椅上说:“我觉得美国的老百姓不知道美国和其他地方之间的差异有多大,而且他们也不明白这个世界为什么会那么不同。”

她跟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关系比较好的保守派朋友说:“老百姓仍然以为这是别人的错。如果我们能把那些坏人找出来统统杀光,那世界会很美好。”

多年来,温迪一直在制定新的战略,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她现在的想法已经彻底变了。以前,她支持美国一直坚持的武力解决问题的政策。但是现在,她认为武力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并不是因为她看到了战争给人类造成的苦难,也不是因为她是和平主义者。她曾代表总统向穆沙拉夫传达过军事命令,要求巴方的军事支持。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在巩固美国的胜利果实方面,温迪起了很大的作用。她亲眼看到伊拉克慢慢陷入宗派斗争和部族斗争的泥潭。之后在联合国难民署做高级专员时,她看到了更大范围内的宗派斗争。她去过世界上的许多战场,耳闻目睹了各种冲突的场景。她说:“用军队在一个区域内建立控制权,并试图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个时代是徒劳的。”

温迪的判断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许多人建议美国应该在国际舞台上塑造新的形象。2007年以来,从年初《华尔街日报》倡议销毁核武器的专栏文章,到智囊团开过的大大小小的若干次研讨会,各种活动都表明美国政府现在应该重新制定公共政策。不管是偏左还是偏右,大家都觉得美国的政策现在不起作用,需要制定新政策,而且越快越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