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伦理利己主义(1)

道德的理由(第5版) 作者:(美)斯图亚特·雷切尔斯


实现个人幸福是一个人的最高道德目的。

——安·兰德:《自私的德性》(1961)

是否有责任帮助饥饿中的人

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营养不良和相关的健康问题。贫困国家儿童死亡的原因通常是脱水,而这种脱水是营养不良带来的腹泻所导致的。研究者估计每天有5 000 名儿童因此而死亡,一年则有180 万名。如果加上因其他可阻止的原因而死亡的儿童,这个数字会超过1 000 万。即便这个数字估计过高,死亡的人数也是非常惊人的。

对我们这些富裕国家的人来说,这一状况就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我们花在自己身上的钱,不仅花在生活必需品上,也花在无数的奢侈品上——豪华的小汽车、贵重的服装、CD 机、电影票等。在美国,甚至中等收入的人们也在享受着这些。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放弃我们的奢华,而是将钱用在救济饥馑上呢?我们不认为存在这样的事实:我们将我们的奢华看得比他们的生命更重要。

当我们能够救助他们的时候,为什么让他们忍饥挨饿?很少有人会相信我们的奢华真有那么重要。如果被直接问到这个问题,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会觉得有些尴尬,并且会说我们可能应该提供更多的帮助。但如何解释我们为什么不这么做?

心理利己主义

伦理利己主义一定要谨慎地与另一种被称为“心理利己主义”的不同理论区分开来。伦理利己主义宣称每个人都应该(ought)仅仅追求自己的利益,相反,心理利己主义确信人们事实上(in fact )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因此,这两种理论是非常不同的。一个是说,人们是自利的,因此我们的邻人将不会有任何仁爱之举;另一个是说,人们应该自利,所以我们的邻人不应该有仁爱之举。这是完全不同的。心理利己主义作出对人性的断定,或者是对事物存在方式的断定;伦理利己主义作出对道德的断定,或者是对事物应该的存在方式的断定。

心理利己主义并不是一种伦理学理论,而是一种关于人类心理的理论。如果心理利己主义是真的,它将会在道德上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如果人们仅仅围绕着自己的福利而行动,那么谈论什么是我们应当做的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我们只是利己的存在,那么是不是无论我们的善意(而不是幼稚的道德理论)告诉我们做什么,我们都只会利己地行动?在我们转回伦理利己主义的话题之前,让我们评价一下心理利己主义,看一看道德是否无虞。

利他主义是否可能

雷奥尔·沃伦伯格(Raoul Wallenberg),一个瑞典商人,本来可以安全地待在家里,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度过了最后的数月。在沃伦伯格听到关于希特勒《犹太人问题的最后解决》的报告之后,自愿承担瑞典的外交使命,被派到那里。在那里,他一度成功地迫使匈牙利政府停止将犹太人驱逐到集中营。当匈牙利政府被纳粹傀儡取代以

— 73 —

后,驱逐行动又恢复了,沃伦伯格为数千犹太人签发《瑞典保护护照》(Swedish Protective Passes),坚持他们全部与瑞典有关,并且处于瑞典政府的保护之下。他帮助很多人找地方藏起来。当他们被包围的时候,沃伦伯格站在他们和纳粹之间,告诉德国人,他们得先杀了他。直到战争快要结束,所有的事都很混乱,并且其他外交官都已经逃走之时,沃伦伯格还留在那里。人们认为他救了10 万人之多。当战争结束的时候,他失踪了,并且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知道他发生了什么。现在人们认为,他已经被杀害了,不是被德国人,而是被苏联占领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