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价值观的形成与天性

成长:从校园到职场 作者:谢耘


对于大家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我没有资格给什么建议,这是每一个人自己的事情。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熏陶和教化的结果,也有天性在里面起作用,还有后天自己的主观努力。所谓天性,就是先天带来的一些本性。很多人不同意有天性这个说法,认为是唯心主义。他们认为人性都是后天造成的,而且相信物质的丰富会让人性变得更加文明。我们中国在春秋时代也有个说法,就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当时齐国注重实体经济的宰相管仲所言。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事实佐证。

但是,人性真的是这样简单地为外界环境所决定吗?今天的物质生活已经远远超过历史了,但是我们能说今天我们比以前的人在本质上更文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残酷与野蛮,并不是因为当时人类比历史上其他时期在物质上更匮乏、更窘迫。事实正相反,发动战争的德国和日本当时都取得了历史上惊人的物质成就。而且它们也确实是以“文明”的名义在对别人实施暴行。用特例来解释它们当初物质的发达与残酷暴行之间强烈的对比,并没有多大的说服力。因为今天的美国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尽管还没有走到那么极端。

1990年我在悉尼留学的时候,在当地的报纸《悉尼先驱晨报》(Sydney Morning Herald)上看到过一篇读者来信,让我至今难忘。信是一个生活在澳大利亚某个小镇上的女孩写的。她不久前到悉尼玩儿的时候在闹市大街上被人抢劫。让她感到万分失望的是,在她遭抢而呼救的时候,周围大街上的人都无动于衷。她在信中满怀悲愤地问道:“生活在悉尼这样发达的大城市的人怎么如此冷漠而缺少同情心?在我的家乡,这是无法想象的情景。”

在物质的丰富与人的文明程度之间建立一种简单的关联关系,好像与真实的世界不太相符。

人性是比较复杂的,它包括很多的内容;而影响人性的因素也颇为复杂。我不太赞成把人性简单化,我更不赞成用一些简单机械决定论的眼光来看待人性,尽管这些看法中有一些符合事实的地方。或者说,我认为像“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样的结论是有很多附加限制条件的,不能简单地推而广之,认为其放之四海而皆准。

其实在西方的文化中用机械决定论来解释这个世界,是从古希腊开始的一个非常悠久的传统,其影响相当深远。不论是在西方的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中都能看到这条主线。它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主流思路,现在正在影响着整个世界,包括中国。

我个人感觉,天性是存在的。

不久前,一位朋友曾经很认真地和我争辩:“你说天性存在,那为什么孩子被狼带走养大,就成为了狼孩?完全没有了人性?”我想这是因为人的天性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发育显现出来。就像一颗黄豆,给它一定的条件,它会长成一颗黄豆秧,发芽结果。但是,在另外的条件下,它只能变成有些人喜欢吃的臭豆腐。这时它作为一种特定植物的本质就体现不出来了。

当然人性的发展要比黄豆复杂,这里只是一个比喻。

任何比喻,如果较真的话,就都成谬论了。其实,任何语言表述如果拘泥于文字较真到终极的境地,也基本都是谬论。所以佛祖在离世之前说他从未讲过所谓的佛法。老子则说“道可道,非常道”。

人的天性是一个大话题,涉及哲学和宗教,就不详细讨论了。

在我1992年回国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不时有在海外的朋友问我他们该不该回国工作定居。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回国了,就建议他们也回来,而只是帮他们分析回来或留在外边的利弊。因为我觉得, 当他们犹豫的时候,就说明这个事情对他们是有问题的,真正想回来的人是不需要跟别人商量的。因为成年人一般没有必要与别人讨论价值观的事情。所以对于成年人,即便是朋友,我一般也不去和他们讨论价值观的问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