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1表示的是我理解的一个知识体系的基本结构。钱学森还提出过一个现代科学知识的体系结构,它和我画的这个不太一样,在此就不对比着讲了。咱们就讲我做的这个比较粗、比较简单的。它在细节上也许不完全正确,可是主要的意思应该表示清楚了,况且只要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就达到目的了。
有的时候我们不能太较真,要实用主义一些。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长处,比较写意。这也是它的短处,就是容易不求甚解。西方文化基本相反,它深究细节,但常常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容易偏执于一端,把方向和立足点都搞错了。
从图中可以看出,知识首先是有一个纵向的层次结构。一个完整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哲学、信仰、文化。它们决定了上层知识的特征和发展方向。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到,世界上是存在多个不同的知识体系的,尽管它们之间会有交叉和重叠,特别是在末端。
比如我们中国的知识体系中,有文化、哲学等。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辩证哲学。西方哲学不是这样,从历史上讲主流是机械决定论的哲学,他们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是这样。
为什么说哲学和文化是整个知识体系的基础呢?因为它们决定了我们从哪个视角、用什么方式去看世界。尽管面对的客观对象是同一个,但是视角不同、方式不同,看到的侧面、深度都会不同。所以得到的知识从表述形式到实质内容也就都会有所不同了。
因此,从根本上讲,不同的文化和哲学导致了不同的知识体系。不同的知识体系,也都有自己的缺失和遗漏。尽管它们之间有交叉,有重叠,但是更有差别。所以,我们在学习一门知识的时候,首先应该了解的,是它属于哪一个知识体系。这样才能理解这门知识产生的大背景,它所采用的方法论和观察角度,从而真正理解这门知识的精髓,以及它的局限。
以科学为例,在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基础上长出来的科学是什么?有人说是周易,也有人把周易划入哲学的范畴。
周易不是哲学。哲学是定性的,抽象而概括。周易却具有粗粒度的定量分析,比哲学更具体;同时,它也不是一门具体的科学,它不像一些具体学科那样具有精确的定量分析的能力。但是它可以应用于医学、军事等具体的学科中,有人甚至把它用到了算命占卜之上。所以它是介于哲学与具体的学科之间的,具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特征,可以应用到不同领域里的一种系统论。在西方的知识体系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学科。所以在这个几乎一切都以西方为参考系的时代,人们很难理解周易为何物。而阴阳五行等,则是中国文化下产生的与西方文化不同的分析描述工具。当然我们也有与西方相同的工具,如数学等。如果把系统论和分析描述的工具包括进来,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应该如图3—2所示。在此我们不去进一步讨论系统科学、周易和工具的问题。
有很多人,包括冯友兰等大师级人物,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没有科学,只有技术。(参见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17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认为中国没有科学的人,是因为他们在用西方的具体科学形态,作为衡量科学的标准,而没有理解科学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