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超越逻辑思维

成长:从校园到职场 作者:谢耘


说来许多人或许难以相信,中学时代我感到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是遇到了一位出色的、连续教了我三年时间的政治课老师。

他就是吉林省的特级教师,后来出任我们学校校长的李杰。

那个时候,大家基本上是把政治课当成应付考试而不得不学的没有用处的知识,乃至说教或教条。李杰老师的非常之处在于,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依然对于教学的内容充满了热情和真诚。由衷的真诚,是可以产生完全不同效果的,更何况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是简单的说教或教条。

我不敢说李杰老师对哲学有多么深的造诣,而且他当初教授的内容,也是非常标准的。但是,我却被他的讲课深深地吸引住了。

由于真诚,由于用心,他总是尽量用我们这个年纪能够理解的语言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那些让很多人感到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或难以捉摸的哲学概念和原理。对于很多的问题,他总是认真地讲解最后那些结论是如何用哲学原理分析出来的。本来就讨厌死记硬背的我,对他的这种分析问题的方式自然非常感兴趣。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我便很认真地去学习如何应用那些辩证法的原理去分析问题。

那一段时间,也正是我在程昕的启发下,努力地总结学习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时候。所以,李杰老师讲的那些方法,我也尝试着用到我其他课程的学习当中。

回想起来,尽管李老师教给我的无非是标准课本中的那些普通的道理,但是,他培养了我对哲学持续至今的兴趣,让我初步学会了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应用那些道理。从根本上来讲,李老师在我这个日后受尽了严格逻辑思维训练的理工科学生的头脑中,种下了辩证思维的种子。这使得我在日后,特别是在从事管理工作的时候,能够不局限于简单的逻辑思维,而能够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上大学以后,我读了不少哲学方面的书。从西方到东方,从古代到现代。至今对我帮助最大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

我的第一本书《我的职场十年》在网上连载以后,有一个朋友给我发来邮件,说非常羡慕我所具有的系统思维能力,并询问如何才能培养出这种能力。在给他的回复中我告诉他,如果他对哲学有兴趣的话,我可以尝试帮助他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否则的话,我就无能为力了。这个朋友后来没有给我回复。

哲学,不是一门简单的基于逻辑的学问或知识。哲学要真正发挥作用需要长时间的学习,特别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感悟。我的经验告诉我,学习哲学无法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更需要心血。李瑞环同志退休之后所作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应该是他自己一生的实践感悟,而不是为了宣传说教。

人类文明到目前为止,最为辉煌的成就之一便是科学。科学,绝大部分内容是建立在严格的形式逻辑之上的。由于科学的辉煌,它逐步开始越界。许多人把科学的思维方式当成的唯一的思维方式,甚至把科学的很多原则和理论简单地当成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乃至检验客观存在的真实性的标准。在某种意义上来讲,科学成为了一些人的宗教。其实这种做法,本身就违背了科学的基本精神。

科学只是揭示了这个世界很少的一类现象。它使用的方法的适用范围也是有限的。其实,即使在科学当中——比如描述微观物理世界的量子力学——确定性的形式逻辑的方法也已经不适用了。绝世天才爱因斯坦,因为固执地认为物理世界一定能够用确定性的逻辑来描述,而致死都不承认基于统计方法的量子力学。这从一个方面显示出科学给人类思想带来的误导可以是多么的严重。我们应该给科学一个恰当的位置,而不是把它当作至高无上的宗教。

到了社会和生活的其他领域当中,我们固然离不开逻辑分析方法,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要依靠辩证的思维方式,去认识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心去感悟这个世界。缺少哲学和心灵的引导,逻辑分析推导出的,很可能是荒唐的结论。

多年严格的科学训练,培养了我脚踏实地的作风和严谨的逻辑分析能力;而哲学的熏陶,则让我看到了这个世界更为完整而真实的图景,帮助我更好地面对物理世界之外的复杂现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李杰老师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一个更加丰富和完整的世界的窗户。它不亚于科学训练对我的帮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让我终身受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