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经济思维(11)

经济思维:以理性融入社会 作者:董志强


第三个例子,不知你的回答如何,我在一次课堂上问过38名学生,他们中有30名对问题(a)的回答是否定的,有33名对问题(b)的回答是否定的。即,绝大多数人,在抽中门票后并不愿意以 1000 元出售掉,在没抽中门票后也不愿意以1000元去购买。但这两种选择行为在“理性”上是相互矛盾的,因为如果门票不值1000元你就该卖掉它,而若它确实值1000元则没抽得门票时你就应该花1000元去购买它。(这里需要注意,对门票价值的评估与已支付的票面价格500元没有关系。一件物品,不管你为它已经支付多少,若别人出价高于你对该物品的价值估计,你就应该出售它;若别人出价低于你对该物品的价值估计,你就不应出售它。已付出的货币是沉没成本,不应纳入当前决策考虑之中。中国有句俗语:“瓦甑坠地,反顾何为?”说的也是沉没成本不应纳入将来的决策考虑:既然瓦做的大锅已经掉在地上打碎了,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回头去计较它。)这种矛盾的来源在于人们具有某种心理:他们不愿意出售已经拥有的东西,即使市场价格超过他们愿意支付的心理价位也是如此。行为经济学家称此为禀赋效应。正是这种禀赋效应心理,使得人们忽略了非货币化的机会成本,从而带来非理性的选择。这可能与人们所习惯的会计成本从不计算非货币化的机会成本有关,于是非货币化机会成本在人们的决策中常常被忽略了。比如,人们在计算其购买一件产品的成本时,常常仅记录了产品的价格,却没有考虑到其成本还包括花掉的这笔钱的利息损失。为什么企业管理决策中常常要求自有资金的使用也要考虑利息(即自有资金应计利息)?原因在于,你花掉的自己名下的每一笔钱,这些钱本来可以存在银行获得利息,你花掉钱的同时也损失了这些利息。当然,购买产品所花掉的“时间”等被忽略在成本之外,就更是许多人的常事了。

最优决策与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有关

在边际上分析

购买一种产品消费,我们应购买多少数量?生产一种产品,我们应生产多少数量?从事一种活动,我们应当花多少时间?此类问题的最优决策如何进行?

一种简单的方法是进行边际分析。假如你拥有一笔资源(最好理解为就是一笔钱),每增加一单位资源(如1元钱)所带来的收益,就是单位资源(单位货币)的边际收益。不妨假想我们是1元钱1元钱这样在投入,若每次我们都遵循这样一个原则——花这1元钱带来的收益超过1元,就花掉它;若花这1元钱带来的收益少于1元,就不要花掉它——那我们的资源配置就是有效的。

一般来说,资源在任何一种用途上的边际收益都是递减的,这被称作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该规律是一个经验命题,没法从理论上证明,只能说:因为我们观察到的现实是如此,所以它就如此。但我觉得收益递减的现实命题非常好。倘若没有收益递减,那就意味资源只需不断地投入一种用途即可。这样的世界未免太单调,而且难以想象。

边际分析方法还可以有另外一个视角,即边际成本视角。给定任何一种资源用途,产生单位产出(比如1元价值)需要付出的成本,称为单位产出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服从递增规律,这也是一个经验命题,但非常好。若没有边际成本递增,这个世界会很疯狂,难以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