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1)
一位1990年代中后期就投资港股的朋友告诉我,他之所以订阅香港《信报》就是买两个人的专栏--林行止和“老曹”(曹仁超)的。我也是在1990年代中期开始订阅《信报》,喜欢林行止是不用说的(我2000年从台湾远流出版社买回了他的全集),当年却没法细读老曹的文章,因为他用广东话书写,比如“木宰羊”啦,“唔识”啦,“以便地”啦,让人头疼。除了广东话的文字难懂之外,我当年的投资理念与老曹的路数不一样。1991年入上海证券交易所后,又去《上海证券报》做记者编辑,深受总经理尉文渊的影响,对股民的追涨杀跌和股评文章不以为然,认为应该倡导长期和理性投资,研究公司基本面。1990年代中期,我按着这个路子从教科书和文章中找到了巴菲特等人的价值投资法,广为宣传,自己也按此投资。而老曹似乎更偏爱市场的波动,是趋势投资。
不过,当时我有一点极佩服老曹,那就是他每天在《信报》长篇大论,至少有5 000字,一周六天,几十年下来,真是“疯狂”。我自认为挺能写的,精力旺盛,可一直琢磨不透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我猜也许有助手每天为他收集资料,但哪怕是“剪刀加糨糊”,你也得组织这么多文字啊。我曾尝试模仿,不行。所以我觉得林行止和老曹都是神人,他们的敬业精神是晚辈我所钦佩的。
2007年,老曹的文章已渗入到内地一般投资人中,如在我们杂志的博客圈中,每天都有人把他的专栏贴上来。2007年9月,香港天窗出版社终于用普通话整理出了老曹的文章,集结成《论势》(香港繁体版)。我马上让香港的朋友买了快递到上海,并在当夜读毕。看完后,我的第一感受是老曹有街头智慧,应该重新认识他。
也就在这时,世界金融危机悄然爆发。一般来说,我对25%左右的大调整并没什么恐惧感,像港股和A股份别在2004年和2005年就拿在手上,中间几乎没做过什么仓位与品种的变化。但我在2008年1月中旬的某一天,终于承认市场出现的不仅仅是心理层面上的恐慌,而是系统性危机的爆发,便在半小时内不管价位将港股和A股全部出清。我告诉朋友,这是大级别的金融危机,并在自己主编的杂志上明确表示应该“七成而退”,也就是说,哪怕是从最高市值计算损失了30%,也要离场,因为有一天我们会觉得这个价位也是高不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