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e in Hong Kong 毛尖
有一回陈宁到上海,吆喝了沪港台一桌朋友吃饭,坐我旁边的是个大男孩,不怎么说话,就眯眯笑,后来大家交换名片的时候我吓一跳,原来是李照兴!香港和北京和上海重新亲热后,这名字就在大陆文化人嘴上出没了。
后来一直没机会和他深谈,似乎,他身上浓厚的波希米亚气息既是亲和力,也生距离感,彷佛在大陆很多城市已游荡经年。他随身带着的香港却历久弥新,这种感觉在《潮爆中国》中变得清晰、锐利、忧伤。
甚至我想,那个藏在笑眯眯眼神背后的李照兴大概是忧伤的,否则,这个有能力在各行各业吃饭的大男孩一定是饭桌上的小太阳,八千里路云和月,他天南地北的资历比我们都深,但他却引而不发地看我们劈里啪啦说一些意气用事的话。不,他不意气用事,他写我们时代的空间和男女,写新新人类的吃喝与玩乐,高温不过三十七低温不下三十六。收在书中的 50篇文章,以前零零星星在各类报刊读过,这次一口气看下来,有时也不免怀疑,他年纪这么轻,凭甚么做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用一个球换13亿眼球》这种题目,在我们这种笔墨轻浮者手下,肯定是不得超生了,但李照兴却用淡淡幽默说得既学理又江湖。常常,他的短文里也看到班雅明这样的殿堂级名字,但他绝不掉书袋──死去的大师也好,活着的艺人也好,他和他们一律天涯若比邻。
不知道他这种本事是后天的修炼还是天生的性情,但从头到尾,看他心心念念的香港明里出场,暗中浮香,我就觉得,这个李照兴,可以说是 Made in Hong Kong 了。而以我 3 年的香港客居经验,特别喜欢香港的一点,也就是那种“我城是我国,我国是我城”的气派和气场。
在香港读书几年,特别喜欢看香港新闻,前面一条还是小布什和领导人,后面就是牛头角的一对痴男怨女──这是当代的道德和伦理。只是,用李照兴的时间表看,在“后香港”之前,这样的举重若轻是快乐;在“新新中国”时代,就变成娱乐原教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