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审美到复兴

潮爆中国:新新中国城市文化笔记 作者:李照兴


中国的审美价值,中国的艺术品,在市场上被受热捧,道出了一种矛盾。外国艺评及拍卖界不无酸溜的表示是中俄的暴发户捧红了这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言下之意是这些拍得天价的中国艺术品,不值这钱。

艺术价值当然不能单从拍卖价估量,但艺术作为投资,它反映了世界对于某一国族艺术的关注及认可,这却是事实。过往我们常说中国传统艺术估值偏低,主因其实就在于话语权和审美观的不同。不是说王羲之的书法够不够达芬奇的画强,而是根本世界主流审美不站在东方这边。

而审美这回事不是简单宣布:来吧,今天我们一齐转到中国审美观吧。 不是这样的。而是通过无数的交流、接收、惊喜、突破,一个两个缔造对中国新观感的机会。

奥运是这样的一个机会。

很多世界不同国家因奥运才真真正正要面对中国。(这个单向交流的盲点过往一直被我们低估了,说的是尽管中国人力求国际化,非常主动接收外来文明,但相反,真正懂得或有兴趣欣赏中国的外国人,比我们想象中少。) 从唐餐馆、中国功夫、香港电影、张艺谋美学、当代中国艺术、奥运开幕式到飞跃鞋。国际友人一步步迎接着中国式的美学转化,一口口的学着普通话。世界在改变。但不要沾沾自喜。客观理性来说,我们是来看高质素的赛场较劲的,不是专门捧中国队的。谁打得好,谁就值得掌声与喝彩。但主观感情,谁不想自己的喜好,就是人家的喜好。自己说美的,就是世界公认美的。只是,与其说这是一种放诸四海皆准的客观的美的准则,不如说是一种品味话语权的更替,权力不仅出指示,也制造品味标准;审美,其实也是一种知识、权力、文化势头的争逐。而刚巧,我们似乎正遇上了这逆转过程。此过程是艰巨的,但无可避免。而在中国的审美强势未到来之前,我已经想起了康拉德那《黑暗之心》的先见——我们害怕变成我们将要成为的,但成为这一种未来,却给到我们无尽的吸引力。

随时怀旧

那是 80 年代的某天,我走在深圳的街头,一个两个红色手袋,扫尽地摊上十本八

本简体小书:弗洛伊德、尼采、马克斯、汪国真,纸质粗糙,但每本只是几元数角。文革时期的毛主席纪念章开始以潮流符号或门神的姿态回归,大家视红卫兵的红星军帽为时尚。我那仿江青的黑上框金边眼镜走在时尚先驱。真是 China Chic 的先行者。 80 年代的中国人在怀念 50 、 60 年代的两袖清风。一切过去的都无可避免被浪漫化,总觉得过去的时代不太差。事隔20 年,中国在怀 80 年代的旧,却选择性地记住,有意识地遗忘。究竟哪一段日子较好?还是换来的是那老答案:过去的总是最好,因为它已成过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