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寻找真正的港式茶餐厅(2)

潮爆中国:新新中国城市文化笔记 作者:李照兴


香港报纸送饭

内地茶餐厅为标榜港式,除了真有“港式”两字外,也多提供香港报纸应酬座上客。所提供报章,大部分是《东方》,间中有《明报》或《南华早报》。某间广州的字号,一天竟有《苹果日报》和《壹周刊》仔,不知是客人留下还是长年擦边球。既有报纸送饭又是港人认定的聚首地,证明茶餐厅对驻北港人来说,仍有其重要位置。

近似选择大比拼

我在内地尝过几道茶餐厅代表食品,包括奶茶、冻柠茶、腿蛋治、云吞面与蛋挞,比较过各地茶餐厅的质素,综合出以下结论:

广州:茶餐厅平均食品质素较高较近港式,但环境不佳,较好的有“表哥”、“永盈”、“和平馆”。

上海:“新旺”不过不失,“避风塘”其实不算是茶餐厅,但上海茶餐厅优点是通常开到凌晨 4 至 5 时。

北京:食物基本上不能接受。但“不见不散”曾经那样努力把茶餐厅文化引入中国。代之而起的是东方广场的“金翠河”,以食物水平而言,还有信心,可惜它位于商场内。

人在 CBD ,港人最熟悉的当然仍是国贸附近的“古今”和“金湖”。但对那种不太传统茶餐厅的室内设计,你仍会退避三舍。

回家的味觉

不要受外间口味或风气影响,要做,就做回自己。这个月时兴水煮鱼,下月流行烤羊串,难道你就统统把它加进茶餐厅粉红色底、大大只手写字的墙上餐牌?追不上的,叫人家迁就你,不要处处迁就人家。保持香港特色,才是茶餐厅生存之道。拍电影,搞文化搞创意也一样。就算没有大成功,但起码你会得到自家香港人深深的认同与尊重。或者,总有更大的市场有一天因为你的风格而被你吸引。走进大江南北的茶餐厅,有回到家的真实感觉味觉。这才是真正的港式所在。

香港与深圳的最终合并

内地人看香港,因为去不得或不易去,多会产生又怕又要看的冲动。香港人看国内地,像永远需要单向保险罩:我可以过来你那边,但请你不要过来我这里。于是关闸变成必需,像个极富象征意义的过滤器。

关闸有三种:地理性的、时间性的、心理性的。香港深圳 24 小时通关:一下子打通了前两重关卡,我们想试却又怕。于是,与其说香港人害怕 24 小时与深圳通关,不如说香港人面对进一步与祖国融而为一,仍深感矛盾。

事实上,无论是否 24 小时通关,香港人的北望指数与日俱增。这是一个奇怪的地理想像转型。以往,我们是如何为自成一邦而骄傲,那条深圳河,那道关闸,像个围绕着我们的海绵。香港乐于作为一个孤城。不仅关闸,而且限时限刻,不愿 24小时接通,象征着两个地方由时态至地理,始终保持我们想要的距离。过往香港人像英伦人一样,有种自恃高贵的唯我独尊,坚持不要跟欧洲大陆相连。但终于,英法隧道通车,隧道没有摧毁英伦。

流落深圳的梦魇

是的,关卡于香港人的意义,是田北俊所言的“心理关卡”大于一切。关闸的象征意味在于:它会定时关闭,关了之后,你就流落“关外”。站在理应是中国国境的香港,我们仍感到“真正”的中国仍在“关外”。说起来,这也是 80 年代时兴到内地旅行时的共同经历。尤其是穷苦学生,往往要经罗湖乘火车北上,每次傍晚回到深圳,人就会害怕,怕过了过关时间,便要被迫于深圳睡一夜。80 年代流落深圳绝不是好受的经验。那时没罗湖商业城,没光明的路灯,满街流浪汉,火车站吓怕人。你清楚这不是一个旅游的地点,而你却要在这里逗留一宵。时间的阻碍成了心理关口:当我们去澳门都不用限时限刻,你突然会更在意香港与内地的鸿沟。所以说, 24 小时通关的象征意味比实际商业或置业影响更有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