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流浪僧人就是被称为禅宗第六祖的慧能。慧能是个神奇的人,出身贫贱(三岁丧父,出家前卖柴养母),是大字不识的文盲,却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的精神领袖。他认为人人都有潜在的佛性,不必拘泥于对佛经典的崇拜,因此可以采用“不立文字”(即不凭借语言文字来解释、传授教义)的悟解方法,直指人心,使人的佛性自现,充分体现了佛教“众生平等”的观念。他采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烦琐的义学,同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了中国人所认可的中国式的宗教---南禅,获得了广泛的信仰基础。南禅由慧能兴盛,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禅宗乃至中国佛教的主脉。
有人认为慧能的“心动论”是唯心主义式的诡辩。风吹幡动,是一个自然现象。说“风动”的人,看到幡在动又感受到风的吹拂,认为是幡动是由风吹造成的,幡动只是表象,本质是风在吹,所以认为“风动”。而说“幡动”的人,看到幡在动却没有感受到风,认为幡动是事实,但原因不明,所以说“幡动”。两者说的都是事实,之所以会造成差异是因为那个说“幡动”的和尚没有获得完全的信息。
而慧能的“心动”论,把人体被动地接受到“风吹幡动”这个自然现象的过程认为是大脑主动地感知“风吹幡动”这个自然现象的过程。慧能的“心动”论,最终指向的是“存在就是被感知”,如果没有被感知则认为不存在。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
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并不妨碍慧能成为佛教大师,无论如何慧能也是值得尊重的。他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代表东方思想的“圣人”有三个,孔子、老子是其中的两个,而慧能则是第三个。
佛教、禅宗本身就是一种信仰,“信则有不信则无”。不论是“风动”、“幡动”还是“心动”,关键在于你信不信,信“佛”信“禅”,你就可以认为是“心动”;不信“佛”,不信“禅”,那么你既可以认为是“幡动”(感知不全面时),也可以认为是“风动”(感知全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