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节:第八章在寂寞中挣扎的岁月(3)

鲁迅传 作者:许寿裳


6月21日,鲁迅来到宣武门象坊桥的法律学堂,开讲他的《美术略论》,听者有三十人,但讲的内容对有些人似乎还很隔膜,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中途退出课堂的竟有五六人。6月28日又讲了一次。7月5日,他第三次赴讲演会时,其他讲员都请了假,而竟无一个听者。鲁迅只好失望地返回。原来这时,提倡美育的蔡元培提出辞职的消息已经传开,既然美育的提倡者走了,那么美育的学员也就觉得没有听讲的必要了。

蔡元培被迫辞职之后,袁世凯的亲信范源濂代理教育总长,美育的提倡随即夭折。在蔡元培走后一个星期,北洋军阀政府召开临时教育会议,在"教育宗旨"中删除"美育"。鲁迅对这种愚蠢到没有足够的知识水平来认识美育意义的人,非常气愤。他在7月12日的日记上写道:"闻临时教育会议竟删美育。此种豚犬,可怜可怜。"连这么一点革新也要抹掉,真是豚犬之行。鲁迅难以忍受这种横暴,他不顾教育会议的决议,在会后的第三天,又到原定的地点继续进行讲演。这次讲演,课堂里开始只有一个人,但他还是认真地讲下去,听者陆续而来,增至十人。鲁迅深切地感到,提倡一点新的东西,在旧思想传统盘根错节的中国社会里,真是太艰难了。

到北京之后,尽管他竭力钻进古籍中去寻找慰藉,然而,他毕竟生活在纷纷扰扰的社会中,许许多多不合理的、令人气愤的事情不能不使他感到烦恼。北上两个月,他时时陷入苦闷的煎熬中。在他讲了《美术略论》最后一课之后,一个不幸的消息,把他推进了更深的苦闷与悲哀之中:他那位正直、憨厚的友人范爱农死了。鲁迅到北京之后还接到过他的信,常常衷心地缅怀着这个诚实然而力量单薄的友人,也想在北京为他找个可以糊口的工作,但是没有成功,鲁迅常常怀着爱莫能助的悲哀。他知道,在他离开绍兴之后,接替他担任校长的是一位孔教会会长,而这位会长上台不久,就革掉了学监范爱农。范爱农失去了职业,又被推回到革命前的卑微境地。他寄食在一位熟人家中,由于贫寒和寄人篱下,很少有人和他交往,人们也不愿再听他的空洞无谓的牢骚,他感到万分寂寞。他的窘困景况,鲁迅是有所了解的,然而却没有想到,革命后还不过半年,他竟突然死去了。为什么死得这样突然?是真的落水而死的吗?不,他明明是游水的好手,决不会像落叶那样轻易地被波涛卷走的,一定是不合理的黑暗吞食了他。鲁迅深情地怀念着这位善良的朋友,为他的死感到深深的悲痛。范爱农的面影,一天,两天,三天,总是徘徊在鲁迅眼前,似乎在向他悲诉,向他呼唤。第四天晚上,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鲁迅沉思地凝视着眼前的雨夜,想着这血淋淋的大地上的争夺、权谋、闹剧和悲剧,想到正直、忠厚的友人,已被横暴的黑暗所吞没,他悲愤极了。于是,提起笔来,写下了《哀范君三章》:风雨飘摇日, 余怀范爱农。

……

海草国门碧,多年老异乡。

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

故里寒云黑,炎天凛夜长。

独沈清冷水,能否涤愁肠。这是真正的悲剧呵!这位朋友是在他所憧憬和追求的革命到来之后被现实的黑暗所吞没的,鲁迅怎能不感到格外的悲愤!

然而有什么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足以扫除这苦难土地上的寒云与长夜呢?这种力量隐藏在什么地方呢?鲁迅不知道。他感到迷惘,感到寂寞,感到无以救国的悲哀。他陷入了更深沉的忧郁、更浓重的苦闷之中。

为了排遣这种忧郁和沉闷,不使生命虚度,他把工余的全部时间都用来辑录和校勘古书。每天夜晚,在藤花馆里,他伴着昏黄的灯光,不停地抄写着,校勘着,身外的一切:星光,树木,闹市,人群,青翠的草,飘香的花,彷佛根本不存在。就这样,在北京的半年多时间里,他先后辑录了《谢承后汉书》八卷,虞世南《史论》,《虞世南诗》等,还从《沈下贤集》中抄录了《湘中怨辞》、《秦梦记》等传奇故事,并继续纂辑了《唐宋传奇集》,校录了《嵇康集》,辑录了虞预的《晋书》,补写了《石屏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