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不要让孩子的学习成绩掌控家庭气氛。很多家庭里都会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孩子学习成绩好时,全家人都高兴,整个家庭都沉浸在幸福之中;然而,当孩子成绩不好时,所有的矛盾都暴露出来:父母斥责孩子、父母之间互相抱怨……其实,这种现象就表明,孩子的学习成绩已经掌控了家庭氛围。这种氛围会使孩子感受到很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会厌烦学习,甚至是厌烦回家……因此,明智的家长不应过分关注孩子的分数和名次,也不会让这些来掌控家庭氛围。
第三,多与孩子一起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例如,与孩子一起游戏,与孩子一起读书,并讨论读书心得等。在亲子之间共同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够体会到这些事情本身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而且还可以使孩子体会到家长对他们的关爱,以及家庭的温暖。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身心都会愉快,从而健康地成长。
方法三:家庭教育不能前后矛盾——手表定理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给一个人一块手表,当别人问这个人时间时,这个人能够快速而且自信地说出时间;然而,当给这个人两块不同时间的手表时,这个看表的人反而不能很快地说出时间了。因为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手表现象”,并由此而引申出了一个结论:在做事情时,只能有一个指导原则或价值取向。后来,人们把这个结论称为“手表定理”。
把“手表定理”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前后矛盾,或者说是家长双方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相互矛盾。
然而,很多家长却常常用自相矛盾的方法教育孩子,我就曾认识这样一位家长:
一次,因为孩子撒谎,这位家长很严厉地批评了孩子,然而当孩子因为受到批评而落泪时,这位家长立刻拿出一块饼干来逗孩子开心,直到把孩子逗笑为止。
当时,我看到了这一教育的全过程,便问这位家长:“你是在惩罚孩子的撒谎行为,还是在表扬孩子的哭闹行为?”
这位家长很无奈地说:“我只是不想让他哭闹,因为他一旦哭闹起来,我就会拿他没办法。”
这位家长就使用了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教育孩子。首先严厉地批评孩子,当孩子正在因为挨批评而伤心时,他却又拿出饼干来逗孩子开心。本来,也许孩子正在因为自己的撒谎行为而自责,但当他看到家长又拿饼干来哄自己时,这些小机灵鬼就会明白:无论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只要自己一哭闹,家长就会妥协。掌握了家长的这种心理,他们以后动不动就会拿哭闹行为来要挟家长。因此,家长的这种前后矛盾的教育方法,不但会使孩子自我反省的思想和行为越来越少,而且还会助长孩子的错误行为。
当然,在很多家庭中,还常常会出现家庭内部教育意见不一致的现象。例如,父亲与母亲之间的教育意见不一致,父母与祖父母之间的教育意见不一致等。这种教育方式埋下的隐患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心理学家表示,特别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观点有分歧时,孩子很容易养成遇事依赖别人、喜欢逃避责任的性格。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懂得“趋利避害”。当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中的一方责罚他,另一方袒护他时,孩子就会本能地寻找庇护。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惯性思维——“总会有人来帮我,即便我做错了事”。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很容易见了困难就绕着走或者依赖别人,办了错事也为自己开脱,没有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