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母亲的做法非常科学。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虽然孩子把自己的绝招(哀求、发脾气、哭泣)都用上了,但这位母亲始终没有向孩子屈服。其实,母亲对待孩子任何一种无理要求或者坏习惯都应如此,用规则说话,按规则办事。
当然,在用规则说话的同时,家长还应注意技巧问题。拿上述的案例来说,面对孩子的绝招(哀求、发脾气、哭泣),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讲道理,如这样对孩子说:“睡前吃东西,牙齿会长虫子的,长了虫子要看医生,你知道打针是很疼的……”如果家长试图通过讲道理使孩子屈服,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当孩子的头脑中出现某种欲望时,他们一般是听不进什么大道理的,而且一旦母亲不再强调规则,而是给孩子讲道理,这只会给孩子这样的暗示:妈妈将要向我妥协了。这反而会大大加重孩子的不合作欲望和行为。
因此,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和坏习惯,只要母亲不断强调“规则、规定”,就等于给了孩子一种明确的态度:我是不会向你妥协的。当孩子明白了母亲这种明确态度之后,他们一般都会主动放弃不合作行为。也正因如此,母亲在孩子心目中才既是慈母,又是严师。
方法二:不要对孩子束缚太紧——放宽限制原则
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常常在“细微”处下工夫,例如,她们会时刻关注孩子放学回家的时间、孩子交什么样的朋友、孩子学习成绩的微小变化……正是因为这种细致和细心,母亲对孩子的爱才显得那样无微不至。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正是因为母亲的这种无微不至,孩子常常会有被束缚的感觉。他们常常这样形容母亲对他们的教育:
“每次跟同学出去玩,妈妈总会把所有的问题都问个遍:跟谁去玩呀、去哪玩呀……弄得我像个罪犯一样!”
“我的所有事情妈妈都管,搞得我一点自由都没有了!”
“在家里,妈妈不允许我做这个、不允许我做那个,难道她想把我培养成木头人吗?”
……
当然,“束缚孩子”、“不给孩子自由” 、“把孩子培养成木头人”,这些都并非是母亲们的本意,但这种教育确实使孩子产生了这样的感觉。问题出在哪里呢?
很多心理学家这样分析:教育孩子,需要家长保持一颗童心,去体会孩子的感受。但母亲们每天除了要做大量的家务之外,还要照顾孩子、教育孩子,这些繁重的负担往往使母亲们放弃了童心,从而用最简单、最不需要动脑筋的“束缚”方式来教育孩子。
在我们周围,我们也常常会发现这种“束缚式”的教育方式:
因为怕孩子会和别的小朋友发生冲突,就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孩子出门;
因为怕孩子交上坏朋友,就给孩子列出交朋友的标准;
因为怕孩子发生危险,就不允许孩子接触电器、刀具等危险物品;
……
这种“束缚式”的教育方式,除了会让孩子产生被束缚的感觉之外,还会使孩子的好奇心泯灭、动手能力降低、创造能力消失……严重影响孩子智力的发展。如果母亲一直延续这种束缚式的教育方式,孩子真的会变成“木头人”。
那么,母亲应该如何教育孩子,才不会束缚孩子的发展呢?
一位已经成年的孩子这样介绍他母亲的教育方式:
在我小的时候,我的伙伴们都希望来我们家玩,因为我妈妈不会责备他们大声喊笑、把房间弄乱、把地板弄脏……
与我的小伙伴们相比,妈妈对我的教育显得特别宽松:她不会规定我放学回家的时间、不追问我去和谁玩了、允许我在厨房里玩橡皮泥……有一次,邻居家的一位妈妈问我的妈妈:“你不觉得你的教育方式给自己添了很多没有必要的麻烦吗,如果你不允许孩子在厨房里玩橡皮泥,他就不会把橡皮泥扔进汤里了!”
我的妈妈是这样回答她的:“我认为,孩子的成长比一碗汤要重要得多!”
的确,与孩子的成长相比,任何事情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其实,这位妈妈的做法,正向我们传达了教育孩子的一种原则——放宽限制原则。
当然,也许很多母亲会觉得这种宽松的方式会增加自己的负担,因为孩子把房间弄脏之后,最终还是要自己收拾干净。对此,一位家长想到一种一举两得的办法:
她在家中专门给孩子准备了一块“专属领地”,在这块领地中,墙上贴好了壁纸、地上和周围都是橡胶垫。她允诺,在这块领地中,孩子可以随意地涂画、玩闹;可以做任何一件他想做的事情;可以和他的朋友在里面随便玩耍……正因为有这块开放的“领地”,这个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都特别地强。
孩子的成长就是这样,你给他们的自由空间越大,他们的智力开发越全面、潜能发展越充分。当然,对于放学回家时间、交什么类型的朋友等问题,家长可以用一种商量的态度与孩子探讨,当他们自愿地接受某种规则时,就不会有被束缚的感觉了。
以强者的身份自居,那么就很难与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偶尔向孩子请求帮助,是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孩子进步的一个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