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再现
宋红是一个很优秀的女孩,漂亮、优雅,是A市某重点大学的大学生。除了宋红以外 ,同宿 舍的其他几个姐妹都有了男朋友,并且她们的男朋友都是180米以上,因此,宋红也定 下一条标准,她要找的男朋友一定要在180米以上。
在一次文学沙龙上,宋红认识了伟,两人很聊得来,尤其对文学有相当多的共同语言,很 有点相见恨晚之感。后来,两人又来往了几次,伟向宋红表示了好感。宋红也爱上了伟,她 认为伟各方面条件都不错,气质非凡,学问渊博,谈吐优雅,外表英俊,而且善解人意,体 贴入微,正是她想要找的那种类型。但唯一遗憾的是,伟只有179米,达不到180米的标 准。
为了不输给宿舍的姐妹,宋红拒绝了伟。
后来,宋红又接触过一些男孩,但都没有和伟在一起的那种感觉。其实,从与伟见面那一刻 起,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他。宋红再去找伟,期望能挽回那段感情。但当他找到伟时,伟的 身边已经有了一位美丽可人的女孩。
深度诠释
无论男女,在进入青春期后,生理逐渐发育成熟,心理也基本成熟,便会开始考虑恋爱 问题。他们根据个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在脑海里勾画出一个理想的恋爱偶像,一旦这个 偶像出现,便成为追求的目标。而这个勾画出的理想的恋爱偶像,便是人在择偶时的标准。
每个人给自己设定的理想伴侣的标准受到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特点、家庭环境、人际 关系以及个人的审美情趣与价值体系等的影响。鲁迅曾经说过,贾府里的焦大是不会爱上林 妹妹的。从这句话中你一定不难理解在不同社会环境里的不同阶层、不同个体有着不同的择 偶标准。现在很多传媒都开辟有“征婚”栏目,为青年择偶创造了各种条件,开辟了各种途 径。虽然形式各异、内容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每个求偶者都依据自己的各方面 条件提出了选择对象的要求。
根据自己的标准来选择恋爱对象可以避免择偶的盲目性,但问题是,这个标准该如何确定, 或者说这个标准可以有多大的浮动空间。曾经在某著名大学的BBS上看到过这样一个征婚的 帖子:某女,名牌大学在读硕士生,芳龄25岁,身高166米,美丽温柔,知书识礼。要求 对 方未婚,在北京有独立住房,月薪在7000元/月以上,身高在178—182米之间,年龄26 —30岁。为了节约双方的时间和精力,不符合上述要求者免谈。
楼主发此帖时满心以为会应征者云集,可令她想不到的,竟然应征者寥寥。楼主感慨到:偌 大一个城市,符合这种要求的男人那么少吗?她自以为已经把条件放得够宽了,感觉自己的 要求并不高,可为什么找一个称心如意的人就那么难?
说到底,这些人的征婚要求往往是根据自己头脑中的想象确定的。她们想当然地认为,中国 有十几亿人,从这么多人中找出一个符合条件的人,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吗?
在遭遇“婚恋市场”的冷遇后,那些条件优越的女孩有必要考虑一下自己恋爱失败的原因, 重新考虑自己的择偶标准了,看看哪些是不能改变的,哪些是可以适当放宽条件的。例如, 把身高限定得那么精确,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月收入一定要达到7000吗?月收入6800元就 一定不是理想的伴侣吗?
考大学的时候,差一分都不行。但是寻找伴侣的话,则没有必要对对方的“硬件”做过于苛 刻的要求。而且,婚姻不是一件商品,婚姻幸福最重要的是爱意与包容,否则就会变成丑陋 的、赤裸裸的交易。
迷津指点
确立适当的择偶标准。爱情的产生与每个人的客观条件、主观因素有相当多的联系。如不顾 自己的主客观条件,一味地要求对方什么都好,那么成功率就会大打折扣。
如果发现择偶标准欠妥当,就需要适时做出调整,使标准更加符合自己的实际,这样就可以 避免和防止因失败而产生的自卑心理。
幸福的感觉因人而异,因物而别,因此无须去参照别人的标准。上百万的金钱在考古学家的 眼里远比不上他的秦砖汉瓦,物质生活极尽奢华的笼中“金丝雀们”不见得比山坡上的牧羊 女更 幸福。所以幸福只是一种感觉,最重要的是有真爱,而不要因为一些外在的“标准”错过了 缘分。
智慧金言
最深沉的感情往往是以最冷漠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最轻浮的感情常常是以最热烈的方式表现 出来的。
——汪国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