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过分溺爱——扼杀孩子的糖衣炮弹
父母的关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可是凡事都须适度,如果关爱过了头,反而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有一个男孩子智力超常,学习成绩优秀、功课拔尖,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前三名,并提前升入大学,上大学以后,母亲都要每周去学校两次:一是带给他一些好吃的,二是替他收拾床铺、洗衣服、袜子什么的。他在学习上是强者,在生活中却是弱者。后来,学校送他到北京语言学院进修外语,作出国前的准备。由于他太担心出国以后无法独立生活,每天晚上都失眠,终于得了习惯性的失眠症。
父母的关心和照顾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旦照顾过了头,那就成了问题。父母事无巨细包办代替、照顾过头,对孩子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孩子一旦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他们有大脑而不需要用,有手脚而不需要动。他们不从事任何实践活动,只是被动地接受。他们不会做家务,生活不能自理,主观能动性丧失,一旦离开父母、家庭就会感到寸步难行,不知所措。
孩子只会接受照顾,不会照顾别人,不会为别人着想,缺乏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冷漠无情是必然的,一旦进入社会,肯定不会受到欢迎。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又有何用?只能成为社会、家庭的沉重负担。
误区二:期望值过高——难负重荷的学子们
对孩子的期望要实事求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要设身处地地为孩子排忧解难,而不要硬逼孩子,不要无休止地对孩子要求这个那个,不切实际地急于求成。
有一位父亲,他曾经和孩子试着换个位置,孩子当父亲,父亲做孩子,孩子向父亲提问题:“人家挣一千元,你怎么挣八百元呢?人家住三居室,你怎么住筒子楼呢?人家有高级职称,你怎么还是助理呢?”这位父亲虽然很有涵养,但最终还是受不了孩子这样的提问而大发雷霆。他认为儿子怎么能不看实际情况一味地要求老子挣大钱、住好房、有高级职称呢?因此悟出道理,对孩子的要求要合情合理,要实事求是。
拔苗助长只会事与愿违。当父母无休止地对孩子期望要求时,孩子的反感就必然要产生了。时间一长,随着这种反感的积累,出现各种问题也就成为一种对父母高压的必然反应了。
误区三:打骂孩子——孩子不打不成才
打骂教育,是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在现代的家庭中,应该避免出现。
10岁的小阳是个四年级小学生,经常打同学,认为“拳头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他姑姑反映,孩子的父亲经常酗酒暴打妻子和儿子,甚至用菜刀追杀,所以“给教坏了”。
一个叫阿玲的女孩,年幼时常看到父母打架,爸爸经常打骂她,长大后阿玲对男性非常恐惧和抗拒,并因此成为同性恋者。专家说,这是明显的后天性同性恋。
一位河南的母亲,从儿子读一年级到六年级,“不听话时”常常打骂。后来有一次,当她再一次举起棍子时,儿子转身抄起了棒球杆,反而对她一阵殴打。
打骂是对孩子行为后果的一种不良处理方式,父母的目的是为了使孩子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明确努力方向。但是,打骂本身并未指明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应该的,与之相伴随的常常是孩子的消极情绪。因此,父母教育孩子要做到有理、有力、有效、适度、适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