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去世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和帮助下,组建革命军队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24年6月16日,革命武装的摇篮———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广州黄埔开学,宋庆龄陪同孙中山出席了开学典礼。不少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在军校担任政治与教育工作。在两年多时间内,军校培养了近5000名军政干部。黄埔建军,使从事革命近40年的孙中山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革命军队。
1924年秋,南方的革命在北方引起了一次强烈的反响。被称为“基督将军”的冯玉祥控制了北京,还捎带着把已经退位的溥仪逐出了紫禁城。于是冯玉祥便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和平统一大计,孙中山欣然同意北上。不过他一到北京就病倒了,住进了医院。
本来北上前,党内就有争议,说北洋军阀不可信,可孙中山却力排众议,称“和平统一”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能放弃,于是他和庆龄携手踏上了风尘仆仆的征程,受尽了颠簸劳顿之苦,同时精神上也屡受打击。他在上海稍停时,上海英文报纸宣称他是个“不受欢迎的人”;他在日本稍留时,很多人都来迎接他,但没有一个重要的政界人物,包括很多老熟人也退避三舍;到京后,当初邀请他北上的冯玉祥也迫于其他军阀势力的压迫,躲了起来……
1925年1月,协和医院对孙中山的病情做出明确诊断:肝脓肿转为肝癌晚期。随后动了手术。
孙中山顽强地同病魔抗争,精神尚好,各种慰问电函及来探视者络绎不绝。宋庆龄日夜守护床前,明显消瘦下来。
2个月后,孙中山病情恶化,此时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宋庆龄。他千叮咛万嘱咐地交待:他死后要“善视孙夫人”,“弗以其夫人无产而轻视”,说着说着,舌头硬了,话也讲不清楚了。
孙中山由泪流满面的宋庆龄托着手,在三个遗嘱文件上签了字——这个最后的行动是因为不愿宋庆龄过分伤心而被推迟了的。
3月11日下午已只能听到孙中山说一些单词。4点半时,他唤“亲爱的”,是叫宋庆龄。孙中山关于国事的最后的话是:“和平……奋斗……救中国。”3月12日晨,他的心脏停止跳动,享年59岁。他没有留下万贯家产,留下的只是未竟的事业和无可估量的精神财产,使宋庆龄终身受之不尽。
英年逝夫,当时宋庆龄还只有32岁。这对宋庆龄无疑是莫大的打击,况且宋庆龄又是一个执著、感情专一的人。悲痛延续10多周后,她决定面对现实,继承先生遗志,把自己“奉为”先生形象的化身,一言一行代表先生,重塑先生在国民中之形象。
知识点:冯玉祥
冯玉祥(1882—1948年)民国时期军事家,爱国将领。冯玉祥倡导“以教治军”,用基督教的教导来管理官兵,因为被称为“基督将军”。
宋庆龄名言:
我的丈夫在为创建中国几乎付出了他的整个青春之后,他深深地感到,有一些政府官员把金钱和地位视为高于一切,放在诸如真理、名誉与自尊心之上,他们是在贬低自己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