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父亲写给诺贝尔的最后一封信。
第二年,1872年9月3日,无畏的发明家爱默纽尔,静静地离开了人世,终年71岁。
诺贝尔爱他的父母,爱他的家乡,爱他的亲人,更爱他的祖国。像他的父亲那样,诺贝尔念念不忘祖国的安危。
他曾经说过:“如果有哪一个工业部门不应该依赖外国的话,那可能就是国防工业。”
他认为,瑞典的防御武器应该由本国制造,而不可依赖外国。晚年,他甚至买下了瑞典的一座军工厂,这正是他爱国思想的体现。当时这座军工厂设备陈旧简陋,只有数百名工人。诺贝尔利用他的发明和技术,使这座濒临倒闭的工厂起死回生。
“为活人的肚皮帮忙”
随着诺贝尔的事业日益扩大,怀着各种不同目的的人,都向他伸手求援。
他曾经作过粗略的统计,每天平均收到两打之多的求助信件,求助的金额平均为2万瑞典克朗。这就是说,一年至少要700万瑞典克朗。
对于这些求助,他曾经形象地作过这样的描述:“世上决没有吸收记忆的海绵,而有的是求助者的清单。”因此,其中大部分求助,都遭到了他的拒绝。他的态度是:“与其落得个肯帮助人的好名声,还不如干脆让人去讲坏话好了。”
诺贝尔对那些懒惰的求助者,尤其感到恼火。他不喜欢那种令人感到屈辱的施舍方式,因为从他年轻时起,他的自尊心就不能容忍这样的施舍。
在斯德哥尔摩,有一个处境优越的商人,经常利用诺贝尔的恩惠,拖延贷款还账期限。诺贝尔不得不采取措施,给这个贷款人发了一封函件:“由于你再次忘记了我的那项小要求,在我看来已经拖延得够久的了,因此,我只好冒昧地通过大使馆或者瑞典慈善会将它收回,以便交给缺钱的同胞使用。”
从诺贝尔的账本上可以找到这项“小要求”,其金额为一万瑞典克朗。后来,这笔款项果然被用于生活在巴黎的瑞典艺术家的福利事业。
但是,对于那些很有抱负的青年人,只要提出的申请项目很合诺贝尔的口味,他就会诚心乐意地慷慨解囊相助。因为在这些青年人的身上,诺贝尔看到了他自己的年轻时代,为了寻找援助而碰得头破血流的遭遇。
诺贝尔对这些有前途的青年求助者,从不带任何偏见,他曾经写信告诉他们说:“我不计较他们的父亲出生在哪里,哪一个上帝是他们的崇拜对象。因为上帝的爱是不受国界限制的。”
诺贝尔对于那些为了立雕像、举办纪念晚宴之类的活动而提出来的资助要求,从不动心。而为了帮助奋发有为的青年、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他很少说个“不”字。
在这方面,他给后人留下了一段至今令人难以忘却而又发人深省的话:
一般说来,我宁愿为活人的肚皮帮忙,也不为死人的纪念碑出力。死人对于我们的大理石贡品毫无感知,谅必也不会计较。与其给予死人荣誉,还不如帮助生活贫苦的活人,这就是我天生的癖性。
一次,诺贝尔在巴黎的厨师告诉他,说她要辞职去结婚。
诺贝尔出于善意,问她想要什么东西作为结婚的礼物。这位法国姑娘大胆地提出了一个要求。她说:“诺贝尔先生,我想要您本人一天所挣的钱。”
诺贝尔听后,开始大吃一惊。因为他还从来没有考虑过他一天到底能挣多少钱。
过了几天,他对人说:“答应了的事情,就得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