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凉粉”记(2)

像男人那样去战斗 作者:黄健翔


转播完世青赛回国,此时的“超级女声”已经铺天盖地、席卷全国。每到星期五,我就会打开电视,看一看张靓颖的表现,听听她的歌声。当初我认识的许多成都朋友都已经成为“凉粉团”的骨干。他们想听听我的意见,比如如何面对媒体,如何面对传闻,如何面对观众,然后再把意见转告给她,我和她本人之间却从来没有通过电话。总决选的时候,张靓颖在长沙,封闭拍摄和比赛。后来比赛中出现比较多的争议,比如她的个性,和评委之间的问题等等。我觉得,这正是她率真可爱的一面。

许多媒体听说我是一个“凉粉”,要来采访我。我说我挺喜欢她的歌,但不便表态自己是“凉粉”。

不久,媒体上有了另外一种声音,说“超级女声”是一个恶俗的节目。“恶俗之说”出现后,成都一家报纸打来电话采访,我终于按捺不住,坦诚地表达了个人对“超级女生”节目的喜爱和对张靓颖唱歌的欣赏。于是,我就成了知名度很高的一个大“凉粉”。

真人秀节目席卷全世界电视行业的时候,“超级女声”是中国最成功的版本。“海选”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民意,我个人感觉没有什么黑幕。因为节目成功就是湖南卫视的利益所在,何必还要搞什么黑幕呢?我始终不相信黑幕一说。而且,我也觉得这个节目的成功在于,每个进入决赛的选手都有鲜明个性和特点,她们每个人都分别吸引着不同的人群。没有“盒饭”,没有“玉米”,没有“笔迷”,没有任何一个进入总决赛甚至是地区决赛的选手背后的支持群体,可能就没有这个节目的红火。

拿体育比赛来比喻,如果世界杯只有巴西队参赛,而其他的传统强队统统消失,那么这一届世界杯的含金量一定很低,大赛就不会很成功;巴西队赢得冠军也不会有人喝彩。尽管一届比赛只有一个队赢得冠军,但获得成功的不只有一个队,正是诸多优秀的队伍参与,才显示出冠军队伍的名至实归。在接受成都这家报纸采访的时候,我又有些不顾一切地反击“恶俗之说”。也许我就是这么一个人吧,你可以说我特立独行,也可以说我神经病,不识时务。

我周围有许多高素质、高学历的朋友,他们也喜欢超级女声,没人说是这个节目是恶俗的。全国报名参赛的选手数以十万计,每个女生后面都有她们的家人和朋友,支持她们的人少说百万千万,再加上爱看这节目的人群,难道这些人都恶俗不堪?我的女儿长大以后,只要她愿意,我也支持她参加这样真正的比赛。

我大概是台里第一个公开声明支持“超级女声”的人,也许是有风险的吧。不过还好,没什么人找我“算账”。而且我知道,我的许多同事,甚至把自己办公室的电脑屏保设置成“超级女生”中他们喜欢的人物照片。

有一个星期五,张靓颖唱《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的那一场比赛,我和朋友们一边吃饭一边看节目。一位国内知名的的体育经纪人对我说:帮个忙,我想请张靓颖做“中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的形象大使,请她在开幕式领唱国歌。我答应帮他的忙。

后来,在2005年11月初,中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在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馆举行开幕式,张靓颖现场领唱了国歌。中间休息的时候,她还带大家唱歌,她做这些全都是无偿的。央视体育频道的现场转播很大的特写镜头给了她。在所有“超女”选手当中,她也许是唯一在中央电视台屏幕上出现特写镜头的人(广告除外)。那时候,她不代表“超级女声”,她代表中国大学生。将来,如果她成为新的王菲或者那英,她不只属于“超级女声”,更不属于湖南卫视。

央视准备第十届全运会报道的时候,体育中心的同事主动向我提出,希望我联系到张靓颖,请她出现在十运会开幕式的系列节目当中。节目最初的构想是这样:张靓颖到刘翔位于上海莘庄的训练基地,然后两人有一场对话。于是,张靓颖在上海巡演之前,抽出半天时间,在小雨之中与刘翔进行一段对话:关于体育,成败,人生,音乐。节目录制得很成功。

张靓颖是体育爱好者,喜欢足球、篮球、田径。她为了参加“超女”,运动健身瘦了20斤。她很愿意做中央电视台的客串记者去采访刘翔。尽管一夜成名,她仍是一个朴实本色的女孩。

但是,这个节目后来在播出前被否定了,否定的声音不是来自体育中心内部。结果产生了大麻烦,因为刘翔的个人官方网站在当天晚上就发布了这个消息,我还打电话通知了“凉粉团”的成员,刘翔和张靓颖的支持者们都在等待这个节目。制片人、我和我的同事们都很沮丧。接着,网络上出现了攻击张靓颖的声音,说她为了出名不择手段贴近体育明星。这真是冤枉她。我们体育新闻的制片人气愤地想在网络上发表一份声明,替张洗冤,后来大家考虑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只得作罢。

张靓颖在火箭速度中成为明星,同时也以火箭的速度领略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成名的代价。对于一个21岁的女孩子来说,这也许太快。不过我想,她应该会比我更快适应这样的环境,我至今仍是个“不懂事”的人,时常干些“不懂事”的事。幸好张靓颖能理解这场“停播”变故的前前后后。后来,她到北京,我们一起吃了顿饭,是朋友常宽作东。大家说起此事,一笑而过。

到目前为止,我跟张靓颖只见过三次面,一次在成都的酒吧,一次在北京吃饭,另一次是2005年9月26日,我以一个歌迷的身份,在成都出席她的个人答谢演唱会,听她唱歌。我们是普通朋友,同时,我也是她的“粉丝”。

我对她的评价是:她也许是在邓丽君之后,留给全球华人的值得珍藏的声音。

看到上面这句话而有不同意见的朋友,请原谅一个不识谱的门外汉的胡言乱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