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很多孩子不喜欢向妈妈倾诉呢?让我们来听听孩子们的心声:
“跟妈妈讲话真没意思,她一边干家务一边和我说话,眼睛从来不看我,有时我都不知道她是不是在听我说话。”
“我妈妈常教我做事要一心一意,但她却经常三心二用,一边听我说话,一边看报纸。”
……
看,是妈妈的倾听姿态,阻止了孩子继续与妈妈沟通的欲望。
因此,妈妈在倾听孩子说话时,姿态首先要正确,要做到“停、看、听”。
*“停”,手和心理的“停”。即妈妈要暂时放下正在做和正在想的事情,注视对方,给孩子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看”。即仔细观察孩子的脸部表情、说话的声调和语气、手势以及其他肢体动作等非语言信息。
*“听”。即专心倾听孩子说什么,同时以简短的语句,如“你觉得老师不公平吗”、“你很生气自己被冤枉吗”等,把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出来。
有时,也许孩子的行为确实有不对之处,但妈妈千万不要急于批评和纠正。待孩子说完之后,妈妈可以这样与孩子沟通,首先去接纳孩子,如“我了解你现在的心情……”、“我体会到你很伤心……”然后慢慢地引导孩子,如“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呢”、“以后你将会怎样做呢”等,激励孩子思考,并帮助他从错误中走出来。
2.表现出听的兴趣
当孩子向妈妈倾诉时,孩子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早知道了。”听到这句话,孩子“说”的欲望全被打消了。
当然,如果孩子经常听到的是妈妈这样的话,“知道了,早知道了。别烦我”、 “该干吗干吗去吧,谁有工夫听你神侃”,那孩子肯定会把自己心灵的大门紧紧关闭,从此有什么事也不会再向妈妈说。
其实,认真听孩子倾诉也是妈妈对孩子的一种尊重。妈妈关心孩子,不应只是关心他的冷暖、吃住、学习,还要关心他感兴趣的事。对孩子所讲的事情表现出兴趣,孩子永远都会和妈妈快乐地交流下去。
因此,当孩子对你说某件好玩的事情时,你一定要表现出兴趣,认真地听,并把这种认真的态度传达给孩子。
在倾听孩子说话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不论孩子的话题多么简单,如果你表现出有兴趣的姿态,那么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如果你总是沉着脸,一言不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就会令孩子十分失望,从而让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欲望完全丧失。长久如此,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孩子还会养成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的坏毛病。那些在课堂上发呆、不爱发言的孩子,幼年时很可能就缺少好的听众。自然,孩子从小没有感受过自己语言的魅力,必定也会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失去应有的信心。
3.不要打断孩子的话
妈妈经常这样教育孩子:打断别人的话是不礼貌的行为。但很多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自己却在自觉不自觉地重复着这种不礼貌的行为。这不仅不利于妈妈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更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妈妈没有正确地倾听孩子,因此而伤害了孩子一颗纯洁的心。
场景一:
孩子:“妈妈,我长大后要做小偷。”
妈妈:“真是个没出息的孩子,做什么不好,偏偏做小偷!”孩子蔫蔫地低下了头,不再说话了。
场景二:
孩子:“妈妈,我长大后要做小偷。”
妈妈:“能告诉妈妈为什么吗?”
孩子:“冬天的时候,我就可以把太阳公公的阳光偷一些过来,这样,妈妈的手就不会生冻疮了!”
妈妈骄傲地为女儿鼓起掌来。
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是纯洁的,当他们在讲述自己奇怪的想法时,做妈妈的千万不要打断他们的话。随意打断孩子的话,不仅是不尊重他们的表现,更有可能使孩子关闭心灵的大门,从此拒绝与你沟通。
4.仅仅是“听”
当孩子跟你诉说自己的委屈时,你会有何反应呢?是马上给出孩子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是先耐心地倾听孩子诉说。了解孩子心理的妈妈往往都会选择后者,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只是想靠倾诉来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
很多时候,孩子向妈妈诉说,并不是希望妈妈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只是想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因此,当孩子跟妈妈诉说自己的委屈时,做妈妈的应该这样面对他们。
首先,要认真地听孩子讲述事情的整个过程。也许孩子只是想找一个倾听者,他们诉说完,心里就会舒服了,也许用不了很久就会忘掉这些委屈。这时,妈妈需要做的仅仅是听就可以了。
另外,妈妈还要认同孩子的情绪。听孩子诉说完自己的委屈,妈妈可以这样说:“这肯定让你感到非常难受。”这时,妈妈不要做任何判断,先直接把孩子的感受说出来,这样可以让孩子感觉找到了心理依托,会很信任你。
接着,妈妈可以继续开导孩子。比如,妈妈可以这样说:“我记得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也被别的同学嘲笑过。”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孩子受到委屈后会感到非常孤单,当听说妈妈小时候也有过同样的经历,他会觉得自己不那么孤立,同时他也会愿意继续听妈妈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