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孩子的大脑中都装了些什么(2)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作者:云晓


学龄前(4~6岁)

3岁后是儿童智力、思维和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大脑重量已达到1000~1300克(成人为1400多克),这是脑功能健全发展的保证。

如果说幼儿期发育主要表现在日常行为和运动方面,那么学龄前期则会更多地表现出智能发育。

1. 语言

学龄前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极为迅速。他们变得特别爱说话,即使一个人玩的时候也会自言自语地边说边玩,跟小朋友或大人在一起时,话就更多。对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讲,他们接触到的任何对象都是有生命的,天上的太阳、月亮,地上的树木、小河或公园里的动物、秋千等,都可以成为他们交谈的对象。如,他们会对天上飘走的云彩说:“请再来玩。”会对被雨淋湿的童车同情地说:“你在哭吗?我来帮你打伞好吗?”这是4、5岁孩子心理最突出的特点。

5岁左右,孩子的话题会更多,他们会交换看电视节目的感受,并会互相夸耀:“我坐过碰碰车”、“爸爸给我买了把冲锋枪。”孩子与同龄人之间可谈的话题也越来越多。

但是,话再多的学龄前孩子,在外面就可能不像在家里那么健谈了。尤其是面对陌生环境时,这种倾向就更加明显。这时候妈妈不要表现出急躁的情绪,只要让孩子习惯不同的人和环境,这种现象就会慢慢消失。

2. 思维和想象能力

学龄前的孩子能够在游戏中扮演不同角色,并且根据角色的身份进行表演,学妈妈给孩子喂食、扮老师教学生学习、扮演医生给病人看病等。这个时期的儿童思维还不能离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思维具有直觉性,往往只根据事物外在的表象作出判断。

这个时期,孩子已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力,这表现在他们的游戏、绘画、手工、讲故事等活动中。日常所见所闻是他们创作的源泉,他们会模仿成人学开汽车、学打仗游戏、玩过家家……随着年龄增长,这些活动的目的性、创造性也会相应增强。

3. 情绪和社会性

学龄前儿童的情绪已相当丰富,且十分容易表现出来,不太稳定,缺少控制,通常对鬼怪以及黑暗等有恐惧心理。此时,孩子已经出现如道德、理智等一些较高级的情感,能遵守一般行为规范。

另外,孩子5岁后,开始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自我意识有所发展。一直受到周围人肯定、积极评价的儿童会比较自信;而经常受到否定、消极评价的儿童则容易产生自卑感、孤独感。这些脾气、性格、情绪、行为的特别表现,常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

4. 以“自我为中心”

学龄前孩子的思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这叫做“自我中心”。许多孩子只知道“我要”、“我有”,而不能脱离自己的立场,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看问题。

一个孩子告诉他的老师:“我有个哥哥。”当老师再问他:“你哥哥有弟弟吗?”他却说:“没有。”

另外,还有一种现象,有的孩子犯错误之后,家长提醒过他多次,他却屡教不改、一犯再犯。其实,这往往也是由于孩子太以自我为中心,看不到自己行为的危害而造成的。

孩子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在6~7岁后一般就会改变,他会慢慢能够体会别人的感受。但如果孩子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发展水平,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就会比较迟缓。

因此,在学龄前这个阶段,家长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是很重要的。这包括对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等诸多能力的培养。

学龄期(6~13岁)

学龄期孩子的心理,看似比较平静,其实很复杂,是孩子心理发展极不稳定的一个阶段,因为孩子即将进入青春期。在这一阶段,作为妈妈,要有预见性,针对孩子即将成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让孩子们安全、健康地度过这个阶段。

1. 认知特点

小涛已经上四年级了,最近很贪玩,学习成绩一直下降。妈妈经常与他谈心,从明确学习目的讲到端正学习态度,从个人的前途讲到祖国的未来,费尽了心思和口舌。小涛每次都瞪着大眼睛听,但听后就是不改,气得妈妈不知道再怎样教育他。

学龄期孩子的认知特点是由具体向抽象、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即使到了五年级以后,孩子的认知还是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所以妈妈在教育这个阶段的孩子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些特点,通过学习兴趣的激发,通过成功人士的故事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否则像小涛妈妈那样,苦口婆心讲了许多大道理,孩子听不进去,只能以没有效果而告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