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日常生活类(4)

生活妙招 作者:华星


(35)食物过于粗糙,营养不足时导致食道癌,胃癌。

(36)食品中的黄曲霉素、亚硝酸类物皆具有致癌性。

(37)不抽烟。拒吸二手烟。

(38)适量饮酒,不拼酒。不醉酒。

(39)减少食用盐腌、烟熏、烧烤的食物。

(40)每天摄取新鲜的蔬菜与水果。

(41)每天摄取富含高纤维的五谷类及豆类。

(42)每天摄取均衡的饮食,不过量。

(43)维持理想体重,不过胖。

(44)保持规律的生活与运动。

(45)保持 轻松愉快的心情。

(46)正确饮食习惯:早上吃的像皇帝,中午吃的像平民,晚上吃的像乞丐。

除厕臭三法

(1)只要在厕所内放置1杯香醋,臭味便会消失。香醋的有效期一般为6~7天,也就是说,每隔一周左右要更换一次香醋。

(2)清凉油除臭。将一盒清凉油打开盖放在卫生间角落低处,臭味即可清除。一盒清凉油可用2个月至3个月。

(3)过磷酸钙除臭。经常在卫生间撒少许过磷酸钙,臭味就可除。此法也适用去除鸡笼中的臭味。

巧除异味

饭焦味:将8~10厘米长的葱插入烧焦的饭中,盖严锅盖,片刻焦味即除。

猪肉异味:炖猪肉或排骨时,在锅里加入几块桔子皮,可除异味和油腻感,学增加汤的鲜味。

手上异味:用咖啡河洗手可除大蒜味,用香茶擦手可除洋葱味;用真盐擦手可除鱼腥 味;用醋涂手可除漂白粉味。

粮食霉变味:把适量海带置于粮食中,可使粮食保持两年无污染,无霉变异味,粮食质量和色泽如帮,且海带也不变质,可以照常食用。

鱼腥味:用牛奶将鱼块浸泡一会儿,这样烹饪出来的鱼无腥味,而且味道鲜美可口。

大蒜味:吃过大蒜以后,喝杯牛奶,可以消除口中的异味。

动物肝脏臭味:可先将肝脏的血水洗净,然后肃去薄皮,放在容器中加入牛奶浸泡一会儿,臭味即可除掉

防蚊方法荟萃

蚊子之所以令人讨厌,不仅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睡眠,更重要的是会传播疾病,例如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并登革热等,这已是人人皆知的常识。 近日非典刚退,又传广东爆发“流行性乙型脑炎”小规模疫情。怎样安全有效地防蚊驱蚊,安度盛夏,是大家共同关心的实际问题。

(1)土法防蚊的招数

人们利用蚊子趋光、喜高温阴暗潮湿和昼伏夜出的习性,夏日傍晚采取关闭室内灯光,打开门窗,让蚊虫飞到室外,然后紧闭纱窗纱门,以避免蚊子的飞入;设法降低室内空气湿度,尤其梅雨时节,尽量控制室内相对湿度在50%左右最为理想。在卧室内放置几盒揭盖的清凉油和风油精,或摆放一两盆盛开的夜来香、茉莉花、米兰、薄荷或玫瑰等,蚊子因不堪忍受它们的气味而躲避。室内安装橘红色灯泡,或用透光的橘红色玻璃纸套在灯泡上,开灯后蚊子惧怕橘红色光线也会逃离。用空酒瓶装上糖水或啤酒放在阴暗处,蚊子闻到甜酒味就会往瓶子里钻,会被糖水或啤酒粘住致死;在玻璃器皿或陶瓷瓦罐等容器的表面均匀涂上一层驱蛔灵糖浆,口朝下放在暗处,蚊子吸食后也会中毒死亡。将晒干后的残茶叶和桔子皮等燃烧可以驱蚊。生吃大蒜、口服维生素b,通过人体生理代谢后从 汗液排出体外,也会产生一种蚊子不敢接近的气味。其实,每天在天黑之前以及早晨起床后在纱门与纱窗上去人工捕杀,也是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防蚊措施。

(2)化学驱蚊的武器

蚊香是最古老的天然药物驱蚊办法。早在南宋时期便出现过中药制成的驱蚊香棒。现代蚊香中含有效成分是除虫菊酯,它有驱杀蚊虫的作用。蚊香点燃后,蚊香里的除虫菊酯随着烟雾挥发出来,播散于室内的空气中,使蚊子的神经麻痹,于是蚊子或坠地丧命,或四散逃跑,从而起到驱灭蚊虫的作用。除虫菊酯可以通过代谢排除体外,对人没有多大害处。但是某些低劣的蚊香,除了含有除虫菊酯之外,还含有六六六粉、雄黄粉等,这些物质对人体有毒性甚至致癌作用。因此,蚊香最好还是放在户外使用,比如居家周围、门口或空气流通的地方。傍晚天黑前点燃蚊香,驱蚊效果最佳。

电蚊香片的驱蚊效果也不错,一般可维持6~8个小时。电蚊香的驱蚊原理是将除虫菊等吸入蚊香片中,加热后而蒸发,如果滴上数滴风油精效果更好。液体电蚊香是利用毛细管原理,持续加热释放杀虫剂物质,使用最为方便。按每天使用八小时计算,一瓶蚊香液可连续使用30天,免除了每天更换电蚊香片的麻烦。但无论是电蚊香片或液体电蚊香,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有机化合物。如在密闭房间内使用,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使用电蚊香时应保持空气流通。电蚊香的最佳使用时间是在睡前半小时。

防蚊液,又称驱蚊剂,主要用于人们外出或野外作业人员。防蚊液的主要成分是避蚊胺。据说,涂抹合格的防蚊液可以在6~8小时内阻止99。9%的蚊咬。其原理是药物直接作用在蚊子的触觉器官及化学感受器,从而驱赶蚊虫。孩子使用防蚊液应特别留心,最好使用避蚊胺浓度小于10%的防蚊液。婴儿涂抹容易误舔食中毒,最好不用。喷涂防蚊液时,避免直接洒在伤口或是起红疹的皮肤上。可先喷在手上,然后再在身体裸露部位一一涂抹,使用起来有点麻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