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景:婚姻家庭励志书《婚恋·婚炼》作者,专栏作家,长期关注两性问题,有大量相关书籍发表出版,在读者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和好评。
记者:相对过去中国几十年死水不变的保守状态,现在离婚现象普遍增多,从社会学的角度讲,有它开放进步的一面;但对很多实际的家庭和个人来说,它又往往会引发出关于心理、生理、经济、社会等诸多问题,你的这本书,在这个背景下出来,是讨巧读者,还是有它的社会针对性?
夏景:为很多女性杂志写婚恋题材多年,对婚姻问题自会有一些特殊的敏感和理解。可能正是这几年离婚率的居高不下,读者反而对婚姻这个东西本身,有了更多想了解的欲望。这能否说明,人们对婚姻质量或婚姻制度的关注得到了从未有过的重视?
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时,我常常同样也会感动沉迷,困惑不解。因为你越深入这些个人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你就越会发现,当代婚姻所包含的内容,与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东西其实有那么大的不同,它已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衍生出了许多自我消化自我完善的功能。
它绝不应该仅仅是能用“结婚”或“离婚”两个字,就说明或解决问题的。所以,这本书并不是迎合人们对婚姻故事的猎奇心理,它更多的是要帮助我们认识、挖掘和理解复杂情感的潜能,从而在家庭问题出现时,能更从容、坚强、理智地去面对。
记者:象你书中所说,有很多人的人生成长,其实都是在婚姻中完成的。
夏景:是的。毕竟,随着当今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三十至四十五岁之间的很多已婚妇女,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她们对生活和情感,有着全新的认识与要求。另一方面,丈夫的角色和心理也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变化。就在前不久,我在一个女性论坛里看到一位男网友的帖子,诉说自己对妻子的失望:“说起来也是大学毕业,可现在却不读书不看报,语言乏味,没有热情,回到家除了电视就是家务。”他甚至希望妻子好歹出一次轨,也许能让她的生命重新激活起来。
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在很多家庭成员中都有存在?它对那些一结婚,就放弃了保持敏锐智慧快乐心灵的男女,甚至放弃了自己性别意识的男女,更别说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的男女,提出了比做贤妇良夫更为严峻的考验。
当然,我所说的拯救婚姻,绝对不是保留一张婚纸的概念,而是通过解决婚姻中碰到难题,达到平衡自己内心,看清婚内盲点,以至提升生命意义的目的。
记者:其实无药可救的婚姻,让它继续存在只会带来更大的伤害。对很多问题重重但还苟延维系的家庭,你怎么看呢?
夏景: 开始想写这么一本不离婚的书,就是因为我发现,很多没有离婚的家庭,其实也同样经历着混乱、浮躁、平庸、无意义。不离婚的家庭,并不就全是和谐幸福的,在表面的稳定繁荣下,往往蕴涵着更多不为人知的隐秘和私痛。
所以这本书,它并不是幸福家庭的写照。它集中了婚姻中的痛苦,无望,困惑,背叛甚至自虐。书稿中的故事,开始先在国内很多杂志报纸上发表,而且很快就得到了读者的反馈。他们通过杂志社找到我,给我电话或写信,有人讲述类似的伤痛和无奈的坚持,也有人讲述情感重归后的欣慰与惊喜。我一方面为他们能这样真实的表达而感动,另一方面也对他们通过挽救婚姻来成就自我成长的努力而心生敬意。
但婚姻,总是与情感、命运、幻想这些无从把握的东西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最后的答案自然就不会如数学算式般从左推右那么清晰可辩。有些家庭唤回了曾经的情爱,有些家庭就此各分东西,其实所谓幸与不幸,只是硬币的两面,它们同时都可以赋予这段婚姻以价值:让一个男人或女人迅速地成长起来。
如果能让更多的夫妻了解相互的情感需求,从而锻造出更理智、更宽松、更积极、更开放的当代婚姻的心理素质来,我想,这本书才有了它真正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