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人的印象里,富人总是很有经济头脑的,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某某从小就很精明,天生是个做生意的料。然而,真的有那么多天生的“料”吗?其实,那些所谓的“天生的生意人”不过是很早就开始把眼光投向财富领域罢了,以至于他们比同龄人更早地学会了一些有关赚钱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经过了日积月累,就变成他们特有的生财之道。也就是说,那些对于赚钱这件事“早熟”的人,通常在财富领域更容易获得成功。而在众多“早熟”的人群中,股神巴菲特也许是最“早”的了。我们好像从来没听说过有5岁的商人,然而,这却是个事实,他就是巴菲特。当然,严格地说,5岁的巴菲特还只是个摆摊的小贩。
巴菲特1930年出生在美国西部一个叫做奥马哈的小城。他出生的时候,正是家里最困难的时期。父亲因为投资股票失败而血本无归,家里生活非常拮据,为了省下一点咖啡钱,母亲甚至不敢去教堂参加朋友的聚会。在苦难的生活中,巴菲特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显示出超乎年龄的成熟。5岁的时候,巴菲特看到父母每天为衣食犯愁,就逐渐产生了一个执著的愿望:他要成为一个非常非常富有的人。
那一年,巴菲特在家门外的过道上摆了个小摊,向过往的行人兜售口香糖。后来,他改为在繁华市区卖柠檬汁。难得的是,他并不是挣钱来花的,而是开始积聚财富。
7岁的时候,巴菲特因为盲肠炎住进医院并做手术。在病痛中,他拿着铅笔在纸上写下许多数字。他告诉护士,这些数字代表着他未来的财产:“虽然我现在没有太多的钱,但是总有一天,我会很富有。我的照片也会出现在报纸上的。”一个7岁的孩子,用对金钱的梦想支撑着挨过被疾病折磨的痛苦。9岁的时候,巴菲特和小伙伴在加油站的门口数着从苏打水机器里掉出来的瓶盖,并把它们运走,储存在自家的地下室里。这可不是9岁少年的无聊举动,巴菲特是在做市场调查。他想知道哪一种饮料的销售量最大。
巴菲特还到高尔夫球场上寻找用过的但可以再用的高尔夫球,细心地把它们按照牌子和价格整理出来,再发给邻居去卖,然后他从邻居那里获得提成。他还和一个伙伴在公园里建了一座高尔夫球亭,生意很是红火了一阵子。此外,巴菲特还做过高尔夫球场的球童,每月能挣3美元的报酬。
到了晚上,巴菲特常常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车流和人流,说:“要是有办法从他们身上赚点钱就好了,不赚这些人的钱太可惜了。”
朋友的母亲曾向巴菲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想赚那么多钱?”
巴菲特回答:“这倒不是我想要很多钱,我只是觉得赚钱并看着财富慢慢增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少年时代的巴菲特有一本爱不释手的书——《赚到1000美元的1000招》,这本书通过描述一些白手起家的人的经历来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欲望。巴菲特沉醉于创业成功者的故事里,想象着自己未来的成功景象:站在一座金山旁边,自己显得多么渺小。他牢记书中的教诲:开始,立即行动,不论选择什么,千万不要等待。